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简繁切换
聂杯风采
第二届论坛交流论文: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灯人叶嘉莹先生

 刘  静


内容提要:本文从诗词理论研究、诗词教学推广和诗词传承三个方面论述了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贡献。叶先生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提出“兴发感动”说,对词的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进行了诠释,并提出“弱德之美”的概念。叶先生从事古典诗词教学70多年,全身心投入诗词的推广和传承,呼吁少儿诗教,提倡诗词吟诵,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灯人。


叶嘉莹先生是蜚声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教学与传播工作。先生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古典诗词的熏陶,1941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得顾随先生真传。毕业后任中学国文教师。1948年,随丈夫前往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起,回国讲学,先后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任所长。2008年,获中华诗词学会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3年,获国家“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叶嘉莹先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与研究70余年,培养海内外学生无数。她著述颇丰,阐发问题精微深刻,见解新颖独到。著有《迦陵论词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迦陵论诗丛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唐宋词十七讲》、《中国词学的现代观》、《人间词话七讲》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本文拟从诗词理论研究、诗词教学推广和诗词传承三个方面论述叶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贡献。

一、诗词理论研究方面的发展和创新

叶嘉莹先生的研究范围涉及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及中西诗学理论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对诗词本体问题、创作问题、作家作品批评解读、诗论词论现代阐发等问题的探讨,笔者拟选取以下三点说明叶先生在诗词理论研究方面的发展和创新之处。

1.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她是将西方文论引入古典文学从事比较研究的杰出学者,其诗论新意迭出,别开境界,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世界文化之大坐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这两段分别引自叶嘉莹先生荣获2008年“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和2013年“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的颁奖词,都是称赞叶先生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创举。叶先生在《唐宋词十七讲》的自序中说明了这么做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大多重直感而缺少理论的逻辑,……希望借此可以帮助我对传统批评之精义,作出更好的论说和分析:其次……古典文学的研讨和教学似乎也已陷入了一种不求新不足以自存的地步,……想要以世界文化之大坐标为背景,对我国古典文学之意义与价值作一点反思性之衡量的尝试。”叶先生在《漫谈中国旧诗的传统》一文中指出:“在今日要想为中国旧诗的评说拓展一条新途径,最理想的人选当然乃是对旧诗既有深厚的修养,对新理论也有清楚认识的古今中外兼长的学者。”叶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她家学渊源深厚,国学功底扎实,又有长期的海外教学与研究经历,使得她能够兼通中西,融汇古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用西方的诠释学、现象学、符号学、接受美学、新批评等文艺理论解读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补足和扩展中国传统诗学。她汲取西方文论长于分析、富于思辨的特点,弥补传统诗论失之含混和散漫的弊病,对中国传统诗论中的某些问题作了更科学、更理论化的反思。她在学术上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既不固步自封,也不迷信西学。她指出:“既不可坚持古老之传统故步自封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可迷信西方之理论俯仰随人为削足取容之举”,“无论中西新旧的理论,我都仅只是择其所需而取之,然后再将之加以个人之融会结合的运用。”

2. 提出“兴发感动”说

“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先生诗词学理论的核心,是她评赏解读中国古典诗词的立论之本。她指出:“我以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质素,就是那份兴发感动的力量。”叶先生的“兴发感动”说继承了中国传统诗学中“兴”的概念。《说文》对“兴”的解释是:“兴,起也。” “兴”的本意有发生、兴起的意思。“兴”强调心与物的交感作用。《礼记·乐记》云:“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兴”就是见物起兴,使人内心产生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叶先生认为,诗歌是一种感发的生命,这种生命产生于诗人对外物的感动,完成于读者的解读和被感动。“兴发感动”说的核心是心与物、情意与形象的关系。叶先生进一步指出:“诗人之心理、直觉、意识、联想等,则均可视为‘心’与‘物’产生感发作用时足以影响诗人之感受的种种因素,而字质、结构、意象、张力等,则均可视为将此种感受予以表达时足以影响表达之效果的种种因素。如果用《人间词话》中静安先生的话来说,则前者应该乃是属于‘能写之’的种种因素,后者则是属于‘能感之’的种种因素。”“兴发感动”说是叶先生继承中国传统诗学,并融合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的产物。接受美学强调在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上探讨作品的意义。缪钺先生曾这样总结叶先生的“兴发感动”说:“叶君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心物相接,感受颇繁,真情激动于中,而言辞表达于外,又借助辞采、意象以兴发读者,使其能得相同之感受,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是之谓诗。故诗之最重要之质素即在其兴发感动之作用。”叶先生将诗歌作品是否传达出“兴发感动”作为评价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她指出:“对诗歌之衡量,当以其所传达之感发生命之有无多少为基本标准。”

3.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的诠释

叶先生认为,词之美感特质在于要眇幽微,以深远曲折耐人寻味之意蕴为美,这种特质在词的发展演变中又逐渐形成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和赋化之词三类。她在《<百年词选>序》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这三类词:

私意则以为王氏(国维)所提出之“要眇宜修”,虽可以为词之普遍美感之一种综述,但在词之发展演进中,则已经发展出了三种不同之类型,其一是早期五代宋初的以写闺阁儿女之情为主的作品,此一类词可称之为“歌辞之词”;其二是由东坡所拓展,经稼轩之发扬而表现为“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于剪红刻翠之外别立一宗”的作品,此一类词可称之为“诗化之词”;其三是由周邦彦所拓展出来的,以思力之安排勾勒为写作之手法,经南宋诸家之发扬至宋季《乐府补题》之作而臻其极致的作品,此一类词可称之为“赋化之词”。此三类词之体貌虽然各有不同,但其佳者,则莫不以具含一种要眇幽微之质素者为美,此点乃是一致的。

叶先生在谈到词之美感特质时,提出了“弱德之美”的概念。她指出:“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如此我们再反观前代词人之作,我们就会发现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原来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弱德”,是弱中有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这种品德自有它独特的美。叶先生结合词作,对传统词话和词论进行了反思和发展,将词的美感特质提炼为“弱德之美”,是对“要眇幽微”之美的进一步深化。


二、在诗词教学推广方面的贡献

1. 全身心投入诗词的教学与推广

叶嘉莹先生这样回顾自己70余载的教书生涯:“我选择了教书,一辈子都没停过,这70多年来从没休过一天假,而且都是同时教很多学校。大学刚毕业在北京同时教三个中学,后来到台湾教三所大学,在北美不管是在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还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我除了教自己的课,每年暑假都到各个地方去讲诗词,一直到现在也还在讲。”叶先生一生热爱诗词,她是以喜爱、创作、评赏、讲授、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为生命的人,而其中尤以评赏基础上的讲授为她的主业,或者说就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回顾我平生走过的道路,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伴随了我一生。……在教学的道路上,虽然我也未必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但我却确确实实为教学工作,投入了我大部分的生命。”,现今92岁高龄的叶先生仍在培育桃李,仅就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才培养一点,叶先生的贡献恐怕就称得上无出其右。

叶先生从事诗词教学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受众层次之多,令人肃然起敬。她的诗词演讲受到热烈的欢迎,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她的演讲足迹几乎遍及了国内所有的名牌高校和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且受众不分专业背景、年龄、地区,在她看来,有教无类,“只要你来敲门,我就给你开门”。叶先生做了古典诗词研究者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把难以理解的古典诗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地讲出来,让大家喜闻乐见,这并不是每个做古典诗词研究的人能做到的。通过叶先生的讲解,让大家能爱上古典诗词,这在推广普及古典诗词,吸引爱好者,让现今的人们也能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存续发扬古典诗词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诗词能摇荡人的性情,更能陶冶情操,耄耋之年的叶先生在讲台上的风姿也是对诗词摇曳性灵最好的诠释。

2.诗词评赏讲授的特点

缪钺先生在《<迦陵论诗丛稿>题记》中,将叶先生的诗词评赏特点归纳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纵观古今”和“融贯中西”四个方面,并做了详细说明(“融贯中西”部分前文已有论述):

叶君论述古代诗人,先说明其历史背景,思想性格,为人行事以及撰述某诗篇之时、地及人事关系,然后因迹求心,进而探寻诗人之幽情深旨、远想遐思,遂能获鱼忘筌,探骊得珠。并就诗人性格、思想内容,剖析其艺术风格之所以形成,意境韵味之所以独异。此叶君论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之特点也。

叶君又用“通古今之变”之观点评论中国诗歌,对于一位诗人、一种体裁、一个主题,常是穷源溯流,探寻其演变之迹,指出其革新之功,既可见古代诗歌生生不息之作用,又为今后新诗之创作指明借鉴之途径。此叶君论诗纵观古今之特点也。-

叶先生将诗人的创作历史背景、思想性格、艺术风格、意境韵味与古典诗词历史流变结合起来,同时吸收西方文艺理论,将几者糅合并合理生发,使得她的诗词讲授见解独到,分析精微,深入浅出。而她在讲授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挥洒自如,让听者“如饮醇醪,如痴如醉”。她对古典诗词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厚的感情,通过她的讲解,人们能更深刻地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含蓄蕴藉之美。


三、在诗词传承方面的贡献

1.诗词传承的使命感

叶嘉莹先生在《我的自述》一文中说:

“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一个人的道路总有走完的一日,但作为中华文化之珍贵宝藏的诗词之道路,则正有待于继起者的不断开发和拓展。至于我自己则只

不过是在这条道路上,曾经辛勤劳动过的一个渺小的工作者而已。.

她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作为己任,希望通过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研究、讲授和传播,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感受和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她说:“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同时捐献出自己的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当时合人民币90万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以奖掖后学。“也许是因为我在中西文化对比中越来越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也许是我不愿意看到古典诗词被曲解冷落,也许是我年岁大了自然想到了传承的问题。”叶先生说,“既然我们从前辈、老师那里接受了这个文化传统,就有责任传下去。如果这么好的东西毁在我们手里,我们就是罪人。”0

2.呼吁少儿诗教,提倡诗词吟诵

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对象主要应以少年儿童为主。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少儿时期阅读、记诵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可以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1995年,她与田师善先生合编了《与古诗交朋友》一书,为小朋友选录了100首古诗,还亲自参与吟诵,给读本配上磁带。她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诗歌所写的内容既可以增加孩子们美感的联想,诗歌吟诵的声音,更可以透过直接的感受而产生一种乐音对心灵之品质的感化的效果。”11998年,叶先生上书江泽民主席,呼吁国家领导人,倡导少儿学习诵读古典诗词,以提高国民素质。江主席很快做出批示,随后教育部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古诗词诵读精华》系列读本,供中学教学之用。2015年,叶先生选编了《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将自己心目中认为最适合孩子阅读兴趣和能力的中国古诗词结集成册,以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带给孩子们感动和召唤,提升孩子们的心灵品质。

叶先生还提倡在小学和幼儿园开设“古诗唱游”课,内容以古典诗词为主,教学方法以唱诵和游戏为主,一边唱歌,一边游戏就学会了古典诗词。在叶先生看来,教孩子们从小吟诵古诗,是一种直观的、直接作用于孩子们心灵和品质的“渗透性”教育。这种教育方法可以挽救单纯的知识灌输所带来的教育缺失,不仅学习文科的人需要这样的教育,就是将来学习理科的人,也需要这种教育来提高他们联想和直观的能力,这样才更有利于造就出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与发明家。她的愿望,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宝贵传统,更是想借着教小朋友诵读和吟咏古诗的训练,来培养孩子们的心灵品质和学习能力。

叶嘉莹先生把一生的热情和心血都献给了中国古典诗词事业,乐做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灯人。古典诗词给了她力量,叶先生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同时她也把诗词中所蕴含的“兴发感动”的力量传递出去,把古典诗词的种子种在了人们的心里,洒遍了海内外。叶先生说:“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内心中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也点燃起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一片璀璨的光华。追念我当年所受之于尊亲师长们的教诲和期望,但愿我所接过来的薪火,不要在我的手中熄灭。”

最后,以叶先生的一首绝句结尾,希望古典诗词事业在叶先生的引领和开拓下,有更加锦绣的前程:

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当代诗词论坛 | 简繁切换

投稿邮箱:whhbsc@163.com 编辑部电话:027 68880731 地址: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1号 邮编:430077

Copyright © 2012-2014 whscy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