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简繁切换
聂杯风采
第二届论坛交流论文——古体诗词发展之我见

庄温英


【内容提要】

中国是诗的悠悠古国,又是诗的泱泱大国。但是,将近一个世纪,古体诗词一直处于低谷阶段。今天,当古老的中国以开放的精神姿态融入整个世界文化背景之中时,写诗填词的人越来越多,一种古典的艺术形式有如此众多的人参与,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也值得我们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再认识。当代中华诗词的大发展,还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断改革创新。本文试从古体诗词的历史发展入题,就目前诗词界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提出几点看法,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诗词复兴 服务社会 发展创新  



古体诗词和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她们是中华韵文学古树上两朵艳丽的姐妹花,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将近一个世纪,她们一直处于低谷,改革开放以来,才从低谷走向了振兴。目前,“古体诗的创作和数量已进入大繁荣,却未能进入大发展,难言其硕果累枝……”本文试从古体诗词历史发展入题,就其发展趋势问题,做一点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各位行家。

(一)将近一个世纪,古体诗词一直处于低谷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诗之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一部洋洋大观的诗歌总集——《诗经》;此后,代代相传,绵绵不绝,其间还涌现了像屈原、李杜、苏辛那样一大批光照百代的名家。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作为近体诗词的主体——律诗,在唐代就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唐诗、宋词作为两个难以逾越的高峰,灿烂着中国的文化领域,从而构成了我国文学史中辉煌的篇章。今天,唐诗宋诗(词)仍然是人们最喜爱的读物之一,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被视为世界文库中的瑰宝。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激烈变革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经受深重苦难的时期;也是中西文化大碰撞、新旧观念大冲突、中国从落后走向进步、从沉沦走向复兴,不断前进的一个世纪。
世纪之初,清室倾覆,军阀割据,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社会动乱,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作为传统文化的古体诗词与楹联自然也不例外。
到了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文化界大力提倡白话文,古文和格律诗受到前所未有的涤荡,“五四”时期,新诗应运而生,古体诗几乎销声匿迹,被斥之为“封建余孽”,“对骸骨的迷恋”,大有被取代之势。

及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日寇侵华,占领大半个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没有人或者很少人顾及文化。在日本侵略者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时,不可数计的民房、多少名胜古迹遭受灭顶之灾,古体诗词也随之“灰飞烟灭”。

建国之初,中国政府和人民注重的是经济发展,虽然文化也受到一定重视,却提倡厚今薄古,传统文化不受重视。在那个时期,古体诗词同现代诗歌、小说相比,确实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
文革十年浩劫时期,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被看成“四旧”,受到无情的摧残,古体诗词自然难逃劫数。

但是,植根于民族土壤上的古体诗词,并未运终数尽。中华五千年的瑰宝,依然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手中点燃,且一直照亮我们始终前进着的道路。早在1932年,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就有格律诗登台面世。鲁迅、老舍、郭沫若、闻一多、李叔同等先生写的新诗,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都要远远低于其所写的古体诗词。老一辈革命家孙中山、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陈毅也是写古诗的。在现代汉语背景下的古体诗词创作一直延续着。而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体诗词第一人。他以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艺术,写出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作品,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了最宝贵的财富,将近体诗词的继承和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高峰。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文革期间,毛泽东诗词的发表,使古体诗词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不证自明,营造了宽松的古体诗词写作氛围,改变了人们新旧体诗词对立的思维模式,并且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在客观上鼓励了包括新文学家在内的广大诗人尝试、转向写作古体诗词。而且还影响到许多年轻人也喜欢古体诗词,写出不少传世之作,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诗词在祖国的大地上蓬勃发展、壮大,全国各地的诗词学会一个个建立并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诗词学者与新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发挥着教育人民,团结群体、服务社会、抒发个人情感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与地方风土人文的作品,鼓舞人心,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的发展,继续培养下一代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直至今天,当古老的中国以开放的精神姿态融入整个世界文化背景之中时,写诗填词的人越来越多,权且不论其艺术水准如何,一种古典的艺术形式有如此众多的人参与,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也值得我们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再认识。


(二)古体诗词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改革开放以来,古体诗词的发展从低谷走向了振兴。1988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后,全国各地成立的诗社、学会等组织,林林总总;目前,全国各地民间的大小古体诗词社团近2000个,仅中华诗词学会全国总会会员就已达1.8万人,加上各省市县的分学会和诗社,会员数已破200万。各种诗联刊物,包括官方出版的和民间出版的,更是争妍竞秀。公开出版和内部发行的有关古体诗词的刊物约有1000种,而诗词集每年出版近千部,与长篇小说年出版1300多部这一数字不相上下,诗词创作者达百万之众。

例如:由叶元章、徐通翰合编的《中国当代诗词选》(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6)就收了四百余位诗词作家的近二千首作品,可以说是集建国以来旧体诗词之大成,是两千多年来旧体诗词历史的延伸,是民族文化传统继往开来的一项重大工程。它的作者队伍、作品质量和社会影响,都不亚于新诗。由林从龙主编的《中华诗人年鉴》(2007—2008)就选录了两千多位诗人(每人1—10首不等)的力作。

“文运常同国运兴”。社会的进步,必然带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适合文化发展宽松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里,古体诗词得以复兴,这是由于:

(1)社会的需要

纵观历史,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谐的社会,为文化的繁荣提供政治生态保证;反过来,繁荣的文化,又为社会的和谐提供精神力量。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华民族需要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当代诗词将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的各种骈体文学的优点完全继承了,并且发扬光大了,因而她是高雅文学,也是先进文化,真正表达人民的意愿,符合时代的主旋律,无论是文学的深度、哲学的高度,都可以达到经典的境界。

文化与经济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文化不仅反映经济,而且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诗企联盟,共进双赢”——这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得到的一个重要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群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多民营企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只有提高企业文化,企业自身才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可喜的是他们感悟到,古体诗词与楹联最能提高企业文化含量,通过征联、征诗来打造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对扩大企业影响,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总之,“诗企联盟”是促进诗词、楹联事业发展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而,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在中华复兴大业的历史过程中,诗词、楹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古体诗词的复兴,展示了新时期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2)人民大众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要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吟诗作赋撰联,至今仍然是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的高级思维创造和精神享受,因而仍然受到不少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古体诗词字数虽少,但讲究修辞,用字精炼,语句结构规范,意境含蓄深远,叙事、抒情、典故、哲理,自然浑成一体,如玉雕形,如画生辉。特别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大量优秀古体诗篇,名家名句,更是凝结了中华文化的结晶。不仅文学阅读、文物欣赏,离不开诗词、楹联,就连人文旅游、节日庆典、朋友聚会、四时赏景,抒发忧愁愤懑、别离恋情,都少不了借吟诗填词撰联来表达心情,渲染气氛。

其次,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海外华人、华侨深切的爱国之心,迫切的寻根愿望,都需要回归传统的民族文化。什么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能表达民族精神?只有古体诗词与楹联。因为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歌,对于提高对祖国的认同感有非常鲜明的作用。诗词、楹联和挂红灯、舞狮子等民俗相比,有更博大深邃的文化内涵,所以深受海外华人华侨的喜爱。在海外,古体诗词与楹联已成为联系海外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在世界各地,凡有华侨的地方,必有华人诗联,必有毛泽东诗词。它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寄托着广大华侨深切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良好祝愿。海外华侨中的有识之士,为繁荣中华诗联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促进诗词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

(3)文化发展的需要

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长期处于对外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民生大改善。丰厚的物质基础,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及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的温饱解决之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为复兴古体诗词文化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网络文学的兴起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和结果。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网络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和满足了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与世界各种主流文化碰撞交融。西方文化的涌入,网络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对以往的文化形成了无形的冲击。从1993年开始,中文国际网络开始形成。中文汉字开始有了网络ACT的交流空间,而古诗词也通过这个空间,开始了网络化交流。其发展过程,从1993——1999年初的“网络新闻组”,到1999——2003初年的“网络聊天室”,再到2003年以后的“网络BBS论坛”三大阶段。1999年春夏之交,“天涯孤舟”等诗词爱好者开辟“诗风词韵”房间,为天南海北的共同爱好者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跨入21世纪后,数不清的文学论坛,博客都开有古体诗词园地。在这里,诗词、楹联作品可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互联网技术,对于诗词创作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时代精神赋予了网络诗词的使命感,也使其容易达到某种深度和高度。尽管网络作品显得文笔稚嫩、语句粗糙、构思不精,但是他们的作品接地气,与百姓和生活贴的很近,语言活泼,时效性强,因而被网民喜闻乐见,拥有大批“粉丝”。 目前古体诗词正借助互联网实现其飞速复兴。


(三)对当前古体诗词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华诗词学会在《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创造新的诗体是时代的呼唤和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华诗词必须坚持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的方针,实行由旧时代向新时代的转变,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转变。”《纲要》从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出发,就中华诗词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继承与发展、经验与问题、改革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组织与建设、报刊与发行、国际交往与合作等等,提出了十八个问题。这是一个紧跟时代发展、再创诗国辉煌、极具中华诗词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对繁荣中华诗词的创作、促进中华诗词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是,笔者认为,自2001年2月《发展纲要》公布后15年来,诗词发展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些存在问题依旧显现,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诗人王久辛这样评价当前的古体诗状况:“古体诗的创作和数量已进入大繁荣,却未能进入大发展。难言其硕果累枝,甚至可以说古体诗的枝头还没见有新长出来的花骨朵”。

以下笔者就目前诗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见解:

第一,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诗词与楹联、现代诗体的关系问题 

古体诗词和楹联是中华韵文学古树上两朵艳丽的姐妹花,目前的许多民间团体都是合二为一,称之为**诗联学会。但仍有不少地区却是互相轻视、互相排斥;其上级组织也听之任之、若无其事。古体诗词团体与现代诗团体却唯我独尊,“鸡犬相闻”,甚至争锋相对,互相攻击。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这些问题是不能忽视的。

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的主旨演讲里有这样一段话: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我们应该把习近平主席的这一精辟论述,作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诗词与楹联、现代诗体的关系问题的指导思想, 提倡社会主义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中华文苑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我们应该立足于实践,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转化再造、丰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希望各级诗词组织、社团积极创造条件,拆除新旧诗体之间的藩篱,开拓一片广阔的园地,让各种诗人、各个流派互相交流,来促进古体诗词创作的进一步发展繁荣。

第二,关于学校教育与传统诗词的关系问题

让诗联走近大众,弘扬中华文化,高唱时代强音,最具普遍意义和最有效的传承途径就是学校教育。过去的师塾对课,已被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应当予以继承。但是,以往国家宏观教育决策并不注重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体诗词传承,诗联早已不再是科考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校语文教育中所占比例也微乎其微;就连课外活动也开展得很不普遍。    

几年来,各地诗词教师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摸索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法。

例如湖南省浏阳市提出“三个为主”(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背诵为主)和“四项作法”(反复吟诵品其味、边读边想悟其情、熟读背诵感其美、析句构词试着写)为主要内容的诗词基本教学法。该市市委宣传部和市教育局还于2005年3月,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创建诗教先进单位活动的通知》。可惜的是如今十个年头过去了,这种可喜的现象在全国并不普遍。

从全国的形势来看,现在诗联教育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由于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教育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社会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厚诗教传统的国度。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诗的品赏与诗的创作,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人们儿时的吟诵,长大后仍旧记忆犹新,而且历久弥新。这就是国学宝库中古典诗歌艺术的特殊魅力。在封建社会里,历代儒家经典作家们,借助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大力倡导诗教,并不断地从中获取长足发展的生命活力。

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同时,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读书学习,尤其要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他明确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这是对中国古代诗教传统的最佳赞赏。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因此,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加强诗联教育,就是解决后继有人的问题,使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如果“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在我们这一代断送,我们就是千古罪人。

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突出作用 。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力度,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写作诗歌的氛围;在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从当地实际出发,努力创建一个富有诗意的生活工作环境,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诗歌的形式完成自己对时代和生活的感悟和升腾;要将诗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精心编制系统的传统文化读本,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在学生中组织民俗文化的各种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

诗词作为精神成果,它的影响的扩大,有赖于宣传媒体。许多诗词报刊对交流信息、促进创作、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各地要认真办好此类报刊,以便交流经验,发表作品,提高诗教工作质量。

第三,关于诗词服务社会、服务群众问题。

早在60多年前,毛泽东就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但是,在当前诗联创作、鉴赏、传播活动中,许多诗人的作品,情感并不真挚,看起来很随意,不经推敲。有的人不注重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不去反映社会普遍现象和主流思想,却一味地沉浸在聊以自娱的文字游戏里,沉浸在孤芳自赏的吟风弄月里,沉浸在故旧的典籍辞藻里,……等等现象亟待扭转。例如,《中华诗词》刊登的《汶川地震祭》一诗中,就有“隳突”““噍类”“觳觫”“刍灵”“哀魂盟幽黑”“措大曷有能”“髫龀终大器”等等,多个难认难解的字词,真使人感到难以阅读。

历代诗歌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是其能长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没有时代印记的诗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希望各级组织要引导更多的诗词创作者、鉴赏者、评论者、传播者,积极主动地深入、融合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去,不断寻找和开拓诗词创作发展新的艺术源泉,赋予诗词艺术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十几年来,在“诗企联盟”的实践中,出现许多“钱诗(联)交易”的恶劣倾向。影响了诗联的声誉,我们应当给予高度关注。诗企双方都应着眼于文化,认真于合作,立足于共进双赢,最终落实到促进企业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上来。诗词作者要走进企业、农村、学校,传播诗联文化;企业则要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以诗联文化为核心进行传统文化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新的构建。使物质生产与精神建设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中国是诗的悠悠古国,又是诗的泱泱大国。当代诗词的变革发展,可谓“路漫漫其修远”,中华诗词的大发展,还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断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深入生活,走向大众的方针,实行由旧时代向新时代的转变,“以丰富多彩的新题材、新思想、新感情、新声韵,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促进风格流派的多样化” ,为再造诗国辉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章】

1·《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2001年2月28日)

2·浅谈当代中华诗词 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国第22届(河南南阳)中华诗词研讨会入选论文综述

3·胡晓军 谈古体诗词与新诗的生存与发展《艺术评论》, 2013(12)

4·王 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综述《学理论》, 2015(10)

李文朝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中华诗教工作的有效途径

6·陈启文 对旧体诗词的再认识和重新发现《贵州社会科学》2009(08)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当代诗词论坛 | 简繁切换

投稿邮箱:whhbsc@163.com 编辑部电话:027 68880733 地址: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1号 邮编:430077

Copyright © 2012-2014 whscy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