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简繁切换
聂杯风采
第二届论坛交流论文——毛泽东诗词破传统诗词“万马齐喑”之窘势

丁益喜     

    一般人都认为,五四运动以后,传统诗词被人为地当做旧文化挡在新文化之外,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诗词一下子被打入冷宫。更有甚者作了诗脉“断绝”的判词,一时间乌云翻卷,“万马齐喑”,令人扼腕痛惜不已。但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恰恰在这个时期,从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一束强烈的亮光,穿云透雾,摧毁“万马齐喑”之窘势,刮起一股传统诗词新风——毛泽东诗词横空出世。

    毛泽东诗词,是指毛泽东主席和他的战友、同事,以及其他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用这种传统文化形式书写的大量反映工农兵实际斗争生活,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诗篇,激励和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士气,填补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空白,延续诗词传统,起到了诗教传承和普及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毛泽东爱好诗词,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写作传统诗词。他勤于思考,灵感焕发,激情充沛,作品数量很多。这些作品最初只在亲朋好友,同窗同事之间传诵,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发表一时还难以确证。这一方面由于他戎马倥傯日理万机,无暇也不便于整理发表有关;另一方面因为他对发表作品,尤其诗词作品态度严谨,以为诗味不多,“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一般不轻易出手。直到抗战时期,才由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向世人透露出一点消息,这就是与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样举世闻名的《长征诗》。现在能看到的诗词作品应该是1947年8月1日发表在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战友报》上“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从那以后,随着革命形势趋于胜利,生活逐渐安定,才不断有作品对外公开发表。

    1945年重庆谈判时期,曾应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之“索句”,毛泽东将1936年2月东渡黄河时创作的《沁园春·雪》发表在重庆11月14日的《新民报》上。11月28日,《大公报》跟进也刊载了毛唱柳和的两首咏雪词。此词公开刊登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山城一时为之轰动。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十分恼火,部署他的文胆陈布雷:立即组织人写文章批判。为了把毛泽东这首词压下去, 12月4日,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等报刊应声登出了“围剿”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和词。另一方面,在国民党内部,从上到下,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员,每人写一首《沁园春》,想从中挑选意境、气势和文字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名义公开发表。通知下达后,虽然征得不少词作,但都平庸,没有一首能越其项背的。后来,又在南京、上海多地雇募“高手”,但仍为“低质品”,批判乏才,回天无力。而在另一边,重庆进步文化界在周恩来直接指导下对反动文人的攻击、辱骂迅速展开反击攻势。当时就在重庆的郭沫若率先发表和词,盛赞毛泽东咏雪词。在延安的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晋察冀解放区的文化人邓拓,山东解放区的“将军诗人”陈毅等也都各自依韵奉和,热情赞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斗争中,重庆各界报刊发表和词约50首,评论将近20篇。(据《党史文献》王树文)这在我国诗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与其说这是一首诗词引起的国共两党的政治较量,不如说是一次中华诗教的大论战、大普及。由此,也可看出毛泽东诗词影响之深,普及之广有人考证,《沁园春》词牌自唐宋以来,填阕的人不多。而自从毛词发表后,填唱 《沁园春》词者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七十多年来,稍有造诣的词人几乎无人不填,即使诗词爱好者也跃跃欲试。可见,毛词对诗教普及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过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57年《诗刊》集中发表了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和以后陆续多次集中发表后,一时间诗风千里,四海共吟。各类书刊杂志争相转载,注释译文纷至沓来,为人们理解学习解疑提供方便。诗词进课本,上课堂,作历史传承。很多人就是从那时起记住毛泽东诗词的。报刊杂志摘其名言警句作通栏大标题,醒目光鲜,振奋人心,为诗词普及推波助澜。大街小巷诗联词匾,红光熠熠,琳琅满目。人们讲话,写文章,做报告都要引用诵读经典名句,或热情讴歌,或慷慨激昂;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出简报,办墙报都张贴诗词,学写诗词,琳琅满目,不论老幼不论妇孺皆能背毛泽东诗词或诵其警句名言,稍有文化的人都模仿创作诗词,毛泽东诗词不仅深入人心,而且学习写作传统诗词也遍地开花。一位诗人的作品,在世时能在千百万老百姓中口传心授不胫而走,如此普及,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经初步统计,陆续首发毛泽东诗词的报刊杂志多达20多种,其中大型的有党报党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小型的有战地报纸《战友报》,甚至抄件刊印。文学专刊有《人民文学》、《诗刊》。其中还包括集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至如其他形式的刊印刊行多如牛毛不计其数。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甚至为外国政治领袖所熟知和引用。为传承诗词文化,让传统诗词走向世界树起一面旗帜。

    与此同时,其他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出版有《朱德诗选集》、《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董必武诗选集》、《陈毅诗词选集》、《叶剑英诗词集》、《革命烈士诗抄》等。他们是职业革命家,也是诗家;不是诗人却胜似诗人。他们的光辉诗篇气壮山河,惊天地、泣鬼神,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国家命运,记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记录了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辉煌;反映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创新进步,人民幸福安康,国家走向富强。为传承诗词文化,为传统诗词繁荣发展推波助澜,不愧为这一时代的天籁壮歌。

时至今日,我们这一辈人还耳熟能详,滚瓜烂熟地背出“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背出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

 背出“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就义歌》)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周文雍:《 绝笔诗》)……雄伟瑰丽激昂铿锵的诗句。

    少年读毛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立凌云壮志,天天向上。青年读毛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要改地换天,圆梦中华。老年读毛诗,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襄阳市有一位诗人回忆说,他十四五岁时记性特别好。那时广播报纸几乎每天都有毛诗词名句的引用,没用多久他就把当时已发表的37首毛诗词背得滚瓜烂熟。1967年,各省市陆续成立革命委员会,“两报一刊”发社论祝贺,题目多选毛诗词句,如湖北是“万里长江起宏图”,广东是“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江苏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发现了其中名堂,他私下里竟兴致勃勃地预先替社论起草者谋划,把剩下有可能以毛诗词命题的三个省份的社论标题提前选好,结果为福建拟的“风展红旗如画”没被“采用”,为宁夏和湖南选的题目“不到长城非好汉”和“芙蓉国里尽朝晖”, 竟然与结果一字不差!这点小聪明被确证也足以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得意了好一阵子。

    本文不惜笔墨,记载凡人小事,在于说明毛诗词具有春风化雨,细雨润物,潜移默化的作用,深入人心久远。就是现在当人们纵观世界,看到欧美遭遇金融风暴打击,经济持续低靡,而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时候,总喜欢用 “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阐发自信表达自豪。当抒发百年圆梦,复兴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时候,常用“不到长城非好汉”,“欲与天公试比高”;当对前途充满信心表达乐观主义精神时,会高声朗诵“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样,当我们看到东海波涛骤起,南海风云突变,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当然,小青年表达儿女情长也用“热泪欲零还住”,“重比翼,和云翥”。学毛诗用毛诗确实能鼓浩然之气扬英雄之帆。这已和日常生活中用唐诗宋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样,来得自然,用得娴熟是一个道理。

    毛泽东诗词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深受国人重视和关注,他的诗词为何自觉不自觉地如此普及,成为中国诗坛的一座高峰,我想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或孔子提出“温柔敦厚,诗教也”,强调诗的教化与塑造人的心性作用。毛泽东诗词其所以成为革命群众的精神食粮就是因为他无处不关乎家国前途,无时不关乎民族命运,一字一语,一诗一词与人民息息相通,与时代潮流合拍,无“牢骚太盛”,少无病呻吟。为革命,他一家热血慷慨贡献了六条性命;为建设,他殚精竭虑,从无贪腐,一心为人民求解放谋利益求幸福。他不是个人在写诗,而是代表时代写诗,代表人民发出最强音,所以他的诗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艺术感染力,受人尊敬被人折服,才得以在人民群众中口口相传,产生共鸣,成为传承优秀文化,涵养修身立世的品格。“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他始终站在历史潮头,高瞻远瞩,勇于斗争,前赴后继,以弄潮儿的英雄气概,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革命情怀,开一代中华诗词新风,讴歌信仰,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这些放歌马背吟唱枕边,从铀矿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永远是当前和今后中国改革和建设激励中华民族的正能量。他多次发表出版的诗词作品,高屋建瓴,意境全新,既不泥古又擅标新,兼容并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诗词文化,成为记录现代中国革命斗争史和建设史的一大靓丽画卷,体现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华美学精神,犹如矗立于中华诗坛的巨擘,顶住了“五四”以后抵消传统诗词,特别是贬低中华诗词存在价值的横流,为打破“万马齐喑”的窘势,绵延诗脉,无疑起着中流砥柱,辗转合流的作用。看不到这一点,就割裂了一个时代,湮灭了一群人的传承。

    可见,诗起五四之衰,词济天下之溺,毛泽东诗词浪潮在新的历史河床中狂飙乍起,洪峰再兴,直拍云天,占尽风骚,光耀千秋。正是由于有他的诗词崛起,我们敢说,传统文明之河没有断流,更没有干涸,仍然浩浩荡荡,一往无前。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当代诗词论坛 | 简繁切换

投稿邮箱:whhbsc@163.com 编辑部电话:027 68880733 地址: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1号 邮编:430077

Copyright © 2012-2014 whscy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