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简繁切换
聂杯风采
第二届聂奖入围作品(论文)登选——雷于怀

    雷于怀,原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东坡赤壁诗社常务副社长。

 

古今诗结法举隅

 

    宋人严羽说:“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沧浪诗话》)。他似乎特别看重发句。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掉过来:“发句好难得,结句好尤难得。”俗话说:好的开头不如好的结尾。做事如此,做诗亦如此。好的结句会使全诗大为增色。我们学写传统诗词,应该十分重视锤炼好结句。

    如何写好结句?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论述。如元人杨载的“结句要不着迹”,“或就题结,或开一步” (《诗法家数》);明人谢榛的“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清人沈德潜的“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神远,或本位收住”(《说诗啐晬语》)等等。但诗无定法。各人可以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古今诗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探索出多种结句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下面试图归纳出八个方面,并举例加以说明。

   一、就题收住

   围绕诗题来写结句。这是最常见的结法,也很好理解。其写法大致有二:

    一是紧扣诗题内涵,不要离题。如张九龄《望月怀远》,前六句写诗人整夜徘徊月下,思念远方情人而不能自已,体现出“望月怀远”四字。结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写的是诗人因竟夕相思而不可晤,就想给对方寄赠点什么;而盈手的月华又无法送到,于是只有期望睡去后能在梦中与之相聚了。可见写的仍是“望月怀远”的内容,没有离开诗题。

    二是题中应有之义前面尚未完全写到,结句就补充点题。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都是在赋写古原草,没有写到送别。结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就写送别,补充点了题,而“萋萋”二字又没有离开“草”。今人李元洛的《幕阜山八咏·山呼》:“千峰肃立不知名,依旧沙场秋点兵。似听声声声怒吼:苍天还我大将军!”题为《山呼》,前二句只是铺垫,没有写到“山呼”;第三句写到“山呼”,但没有写出“呼什么”;结句“苍天还我大将军”,才真正写出“山呼”的内涵,起到补充点题的作用。

顺便说一句,古人写诗很注重“题”,讲究扣题而作。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起首二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完全是围绕诗题来展开。今天有些人写诗却不太重视“题”,往往题与下文不相一致,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深进一层

    这与清人沈德潜的“收束或放开一步”有些相似,甚至还可以包括他所说的“或宕开神远”。他举了杜甫的《画鹰》作例证。诗的前六句写画上之鹰,极尽其神态,写得栩栩如生。结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则是直接把画鹰当作真鹰来写了。有了这两句,诗的意义就不仅仅停留在对画的赞美上,而是将诗人“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寓意更加深远。这就是深进一层的结法。再如今人熊东遨的《春日偶成》,前六句“一遇东风眼便青,世间何物不多情?泉开冻锁星星缓,笋脱泥封角角争。大块行空云作势,小堆藏雪石为盟”,均是写春天给万物带来蓬勃生机的景象;而结尾一联“连天野草无名目,总是先生让后生”,就一语双关,由草木写到人世,写到人间社会的某种规律,意义也就更深进一层,耐人深思了。

    深进一层,可以是顺进(又叫递进),也可以是逆进。上面举的例子,都属顺进结法。

逆进,又可称作逆转、逆挽。诗意虽然也是深进了一层,但结句所写的内容与前面有一个反向的转折。如李商隐《哭刘司户蕡》,前六句“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都是围绕一个“哭”字,抒写自己对好友刘蕡因贬谪而冤死的悲愤。结句“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却由写死后突转到写生前,写去年两人在湖南黄陵山相别的情景,用生离时的凄冷进一步表达出死别后的哀思。清人纪昀评说此诗“逆挽作收,结法甚好”  (见《李义山诗集辑评》)。又如朱庆馀《宫词》,前三句“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写两位宫女在寂静无人、院门紧闭之时,并立于琼轩之旁,含情欲说宫中之事。按常理,接下去就应该写她们互相说了些什么,可是结句却写道:  “鹦鹉前头不敢言”。这也是逆进结法,使诗意更深进一层:居于皇家深禁中的宫女,虽有怨恨,却连相互倾诉的自由也没有,这不就更可悲了么!

三、以景结情

诗歌离不开写景抒情。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见《薑斋诗话》)。因此,以景结情,也就成为诗人常用的一种手法。它的作用在于制造一种气氛,使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显得更加韵味深长。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句“惟见长江天际流”,也是“以景结情”的佳句:故人远去,诗人仍伫立江边,看着天际翻滚的江流,久久不愿离开,这不正写出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吗?又如戴叔伦《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写屈原的“怨何深”,以至象沅、湘江水,千百年来流之不尽;结句写眼前所见秋风萧瑟之景象,使人更觉得屈原幽怨不尽,伤感无限了。这首诗是以景结情的著名例证,历来得到诗评家的赞誉。清人施补华评道:“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岘佣说诗》)。明人钟惺则说:“此诗岂尽三闾,如此一结,便不可测”(《唐诗归》)。

    古今以景结情的例句很多。如今人涂普生《观油菜花》:  “我是农家一后生,惯挑菀担垅间行。开心最是衣花吻,蜂蝶追香到院门”。结句就是在以景结情,写出作者对油菜花的无比欣赏与赞美。星汉《游芦沟桥感赋》:“石狮依旧对苍苍,亲见八年烽火狂。此地夕阳西下后,朝朝带血起扶桑”。结尾也是在以景结情,通过写太阳“朝朝带血起扶桑”,写出了诗人永远不会忘记日寇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四、以情结景

   崔颢《黄鹤楼》前六句写了有关黄鹤楼的故实及登楼所见之景物,尾联则写由景物而引发出的思乡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就是以情结景。

    又如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前六句“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都是在写景,写诗人登此楼所见宣城深秋美景。南朝诗人谢朓曾在宣城做过太守,北楼为他所建。李白现在所见之景物,二百多年前的谢朓也许曾在此眺望过。况且李白十分推崇谢朓,因此也就很自然地由眼前的景物而怀念起谢朓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也是以情结景。还有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前六句写景,后二句写情,用的是同一结法。

以情结景,好处一是使前面所写之景有个归属,用来为抒情服务;二是将触景所生之情写得鲜明,说明情有所依。但弄不好容易写得直白、裸露,缺乏含蓄与余味。非大家手笔,不易写好。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就曾指出以情结景可能出现的弊病,并告诫这种弊病“不可学也”。

五、塑造形象

    结句或用贴切的比喻,或用类似现代影视特写镜头的手法,给诗中所写之人或物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诗人常用的结法,例证很多。

    一是形象比喻。如杜甫《旅夜书怀》,结句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作喻,表达自己暮年飘泊不定的苦况和有志难酬的悲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结句以“一片冰心在玉壶”作喻,表达自己坚守清纯,“不牵于宦情”  (沈德潜语),光明磊落、洁白无瑕的品格。刘禹锡《望洞庭》,结句以“白银盘里一青螺”作喻,描写屹立于洞庭水波之上的君山。这些比喻都十分生动形象,用于结尾,给人难忘的印象。

    二是特写镜头。刘禹锡《和乐天〈春词〉》,前三句写一少女于大好春光中无法排遣愁思,百无聊赖地“行到中庭数花朵”。结句“蜻蜒飞上玉搔头”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它十分形象地刻划出少女沉浸苦闷、凝神伫立的神态,同时借蜻蜓错把少女当花枝而立于玉搔头的情景,暗示出少女的美丽姿容。

今人杨学枝《乡村见闻小记》:  “女子轻车一路长,田园市场两头忙。风光最是进村口,齐拍荷包钞满囊。”结句就是通过一个特写镜头,写一群农村女子在村口向人展示自己用劳动换来丰厚回报的情景,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她们那种极度的喜悦与自豪。再如殊同的《思人》:“伤情往事苦咖啡,独坐长窗看鸟飞。思绪漫游杨柳岸,烟灰错点小瓷杯”。结句也有如一个特写镜头,通过错将烟灰磕进小瓷杯中这一细节,形象表现出作者正沉浸于对往事的痛苦记忆之中。

六、以反衬作结

    以反衬作结,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所说的:“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这也是结句常用的手法。它的作用是通过鲜明的对比、对照来突出诗的内容,加深读者的印象。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结句不写自己“忆山东兄弟”,却反说山东兄弟九日登高时会因“遍插茱萸少一人”而想念到自己;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结句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反说家人在冬至深夜“还应说着远行人”,都婉转地表现出他们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再如杜牧《赠别》(其一),结句不直接写少女的美丽,却说居住在“十里扬州路”上的女子们“卷上珠帘总不如”,反衬出少女艳压群芳、美丽无比。还有李白《越中怀古》,结句“只今惟有鹧鸪飞”,以今日衰败景象,与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时的盛况相映衬,鲜明地表现出吊古伤今之情;杜牧《题桃花夫人庙》,结句“可怜金谷坠楼人”,以绿珠坠楼自杀之刚烈,与桃花夫人忍辱事敌相对照,委婉地表达出褒贬之意。这些都是以反衬作结的名句。

今人诗中也有以反衬作结的典型例证。如汪孔臣的《邻居》:  “自古远亲逊近邻,于今老死不相闻。房前摆手应招手,楼里钢门对铁门。一院烟霞山水远,同街风雨地天分”,前六句都是在写今日楼栋中的邻居,虽相邻却十分冷漠的情形;结尾“谁知昨夜网聊女,却是墙东冷漠人”,以夜晚网上的热聊反衬白天相遇的冷漠,深刻揭示出“邻居们”被不正常都市生活扭曲了的、彼此冷漠却又渴求温暖的内心世界。

七、以议论作结

古今诗中有许多是以议论来结束全诗的。不过议论最好以用典或形象来出现,显得含蓄蕴藉,不要过于直白裸露,缺少诗味。有名的例句也不少。像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前六句写了梓州的风光景物和民情政事,结句“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则通过前人治蜀的典故发出议论,勉励李使君不要坐享前人治蜀的成果,而要翻新教化,尽力政事,有所作为。又如李白《送友人入蜀》,前六句写了入蜀沿途可能见到的山川景物,结句“升平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也是在通过用典来发议论,告诫自己的朋友:个人在官场上升黜进退,早已被当权者确定,不必再抱什么希望,去找像西汉严君平那样善卜的人来占卜自己的前程了。今人夏爱菊《罗田八景之烟雨横堤》:“春光拂柳堤,烟雨罩前溪。有寺闻香火,无钟听晓鸡。临河凭钓下,盟鹭任飞齐。花不分南北,何须界竹篱。”前六句皆写景,尾联以议论作结,不仅点破了前面六句所表现出太平景象,更表达出“美好事物,人皆共享”的胸襟。上面这些例句都是以议论作结,但都写得辞婉意深,韵味隽永,丝毫不使人感到枯燥无味。

八、以问句作结

    有一些诗是用问句作结的。有疑问句,也有设问和反问句。它们的作用是提请读者注意和思考,从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增强诗的感染力。

    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就是用反问句作结,答案是:诗人与“金陵子弟”的情谊肯定比“东流水”还要长。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若个书生万户侯”,就是用设问句作结。历史上能被封侯并绘图凌烟阁的,没有哪一个是书生。诗人是不疑而问。

    还有是有疑而问。但因诗意不同,问的语气也有细微差别。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结句“画眉深浅人时无”,以刚过新婚之夜的少妇问夫婿,因而问得十分婉转、含蓄。曹邺《官仓鼠》结句“谁遣朝朝人君口”,是代表百姓质问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因而问得十分尖锐、犀利。陈玉兰《寄夫》结句“寒到君边衣到无”,是寄送寒衣的妇女在信中询问戍守边疆的丈夫,因而问得十分亲切、温存。再如今人赵缺的《拾荒老人》,写一个靠捡破烂为生的老人:  “折腰团破絮,白发任风吹。喜得易拉罐,轻舒长锁眉。生存须自立,职业本无卑。七十犹未老,老来依靠谁?”就是以问句作结的好诗。“七十犹未老,老来依靠谁?”问得十分沉痛,充满了对这个无依无靠老人的无限同情。

诗的结法,如果细细分来,还不止上述诸种。有人曾说:  “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不论采用哪种结法,最重要的是要结得有神。何谓“有神”?我认为标准有两条:一是让人惊叹不已,二是让人回味无穷。达到这两条之一,就是很好的结句。

 

 

 

今人优秀时政诗的写作技巧

 

    所谓时政诗,就是以时事政治为题材内容创作的诗词。它和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一样,也是中华诗词中的一大类别。时政诗古已有之。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历代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时政诗。

    今天,由于信息交流的畅捷,时事新闻、政治大事,当天发生,当天就可以知道。它推动了时政诗的发展,写时政诗的人越来越多。许多诗刊都辟有“时代风云”、  “社会热点”、  “盛世心声”一类的专栏。但时政诗并不好写。这是因为:一、时政诗多是大题材,不好把握。如重大会议、重大纪念、重大事件、重大灾难、重大新闻等等,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用文章来叙述,都不是一二百字能说清楚的,更何况只有几十个字的诗词呢?二、作者对写作素材的获取,大多依靠各种媒体,而不是直接参与,亲历亲为,难有深刻的认识、独到的体悟、真实的情感。三、时政诗不仅是歌颂,更有批评、讽刺甚至鞭挞,往往会得罪人,甚至付出代价,作者要有直言的勇气。所以,今天的时政诗虽说不少,但大都流于概念化、一般化,平淡、雷同、通用,缺乏打动读者、让人回味的魅力。

    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写得好的呢?话也不能这么讲。就笔者阅读所及,也有一些时政诗写得很不错。下面试图将比较优秀的时政诗的写作技巧归纳为几点,就教于方家与读者。

    一、大题小作。时政诗多是大题材、大题目。大题千万不能大作,那是吃力不讨好的笨办法。大题必须小作,就是抓住大题材中的某一小点、某一件事或细节,生发开去,以小见大,  “于一滴水中见阳光”,表现出重大而严肃的主题。比如赞颂邓小平,该有多少事可写?他那曲折的革命经历,几十年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创立的丰功伟绩,可以写长篇小说。一首小诗怎么办?只能大题小作。再如神舟十号飞船上天,可赞美的地方也很多。周峙峰先生的《飞天神女》:

神十腾空刹那间,中华傲向九霄看。

蓬莱仙境飞仙女,欲把笑容栽满天。

    作者抓住神十与过去几次飞船上天不同的地方,就是这次不仅搭载了女航天员王亚平,而且她在太空讲了课。她那灿烂、甜美的笑容,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只就这一点展开,同样达到了赞颂神十上天的效果。

    再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世界有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参展,创世博会159年历史之最。其展出内容可谓看不完也写不完。有的作者在七律中采用赋的手法,罗列展馆的主要内容,总给人挂一漏万之嫌。有一首小诗却是这样写的:

流连世博忍离分?门票一张倍觉珍。

藏进箱包带回去,好将盛况教儿孙。

    全诗没有一句写世博园展出的内容,而是围绕参观世博园的一张门票做文章。主人公看得不想走,于是决定将门票收好带回家,准备向儿孙讲述自己所见到的“盛况”,并用以向他们进行教育。作者将对世博园的眷恋之意,赞颂之情,通过收藏好门票这一细节,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特别是一个“教”字,更写出了世博会的意义、价值,耐读者寻味。

    二、思深见卓。写时政题材,作者首先要有所感受。没有感受,千万不要动笔。这种感受必须是自己所独有,不仅不同于他人,而且要比他人更深进一层。因此,作者必须对所写对象进行反复认真的思索,穷究事理,洞察幽微,刻意追求独到的认识与见解。只有命意新奇,才能别开生面。不然,写来写去就是那么几句现话,势必流于一般化。会写的作者,总是在炼意方面下功夫,写出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高昌先生的《辛亥惊雷》:

圣君果是江山主,万岁当真万岁乎?

青史犹随新叶续,皇权宜把老根诛!

偷天火种人间会,遍地风流陛下孤。

辛亥惊雷声在耳,休将黔首当家奴。

在众多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诗作中,这是写得比较有深度、有分量的一首。辛亥革命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从专制走向民主”。在此之前的两千多年,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皇权统治,把国家当一人之私产,把百姓当一人之家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后一百年,虽说逐步在走向民主共和,但有皇权思想的人还不少。有的人想像皇帝那样至高无上,一言九鼎;更有许多人甘愿做家奴,把别人当皇帝看。高昌在诗中提出“皇权宜把老根诛”、“休将黔首当家奴”,确有它的现实意义。再如蔡淑萍的《有所思》:

晨昏独坐对银屏,无限伤心总莫名。

援救真倾全国力,死伤多是少年英。

地心奥秘何由解,筑室坚牢竟未成!

人类家园唯有此,反思方足慰亡灵。

大灾大难,举国救援,这是很必要的,也是值得大笔书写与歌颂的。与此同时,确实需要有认真的反思,方能以防后患。地震一时难以准确预报,但房屋建筑,特别是处于地震带、地震多发的地方,能否提高抗震强度,做得坚牢一些呢?如果说资金不足,能否首先将学校和某些公共建筑(而不是首先将党政机关的办公大楼)做得坚牢一些呢?能否不再像汶川那样,一次地震,倒房无数,死伤无数,而且倒的多是学校,死的多是学生呢?蔡淑萍的《有所思》提出这个严肃的问题,显得十分沉重,因此它的价值比一般写抗震救灾的诗,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以象写意。时政题材大都具有综合性、抽象化的特点。而诗词的特点则是以形象说话,以生动的形象表达诗的主旨,以生动的形象打动读者。抽象化的议论、概念化的词语,是优秀诗词坚决拒绝的。时政诗不仅在于立意好,更在于是否善于以象写意。比如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情势十分紧张。中央调动上十万大军到江堤抢险,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如何用短小的诗词来表达?请看林崇增先生的《抗洪颂》:

力挽狂澜天地寒,巍巍泰岳水云间。

君看千里江堤上,一个军人一座山!

     还需要什么“夜以继日”、“汗流浃背”、“奋不顾身”之类的语言吗?  “一个军人一座山”,就足以写出长江抗洪中军人的气势、军人的价值。读此一句,过目不忘,心中顿时树立起军人的高大形象。这就是以象写意的作用。

    再如实行村民自主选村官,是国家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步骤。由于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训练,这中间也出现了贿选的弊端。孙宇璋先生的《选村官前夜》:

板车拉货到村头,两两三三进小楼。

民宅敲开交易定,一张选票一壶油。

    没有“贿选”、“拉票”之类批评、讽刺的词语,作者只是客观冷静地写事,用具体的形象把当前村委会选举中出现的弊端揭露出来。“一张选票一壶油”,生动形象,令人忍俊不住,又沉思不已。

    改革开放三十年,各地纷纷纪念,诗人以此写诗不少。我们看看郭省非先生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怎样写的:

拨尽乌云散雾霾,愁花谢尽乐花开。

精挑几粒明天籽,种入春风长未来。

    没有一个字议论、评价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也没有一个字叙述三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是用十分形象的比喻,把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写出来了,那就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庆祝中国共产党的诞辰,七十周年,八十周年,九十周年,纪念、感怀、歌颂的诗词真不少。大都不外“南湖船”、“新纪元”、‘‘长征”、“赴考”、“沧桑”、“巨变”、“伟业”、“鸿猷”、“兴邦”、“爱民”之类。再看看徐绪明先生的《鹧鸪天·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感怀》是怎么写的:

    合是梅花清秀姿,生来不怕雪霜欺。一从亮相南湖后,九十年来放愈奇。    勤管理,莫松驰,务防虫蛀干和枝。植根大地春常在,花俏花香无尽时。

    这是当今时政诗中一首难得的以象写意的佳作。梅花高洁、坚贞,用来比喻中国共产党,既很新奇,也很贴切。起首二句“清秀姿”、“不怕雪霜欺”,概括写出了党的精神、品质。“一从”两句,则精炼地写尽了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兴旺发达的发展历程。下片写今天,指出了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正在采取的反腐防变措施。结句则表达出作者良好的期盼与祝愿。全词没有一句抽象的议论、空洞的赞美,而用鲜明、具体、生动的形象,写出了共产党九十年的发展历史,写出了作者的赞颂之情,令人惊叹不已,回味无穷。

    四、以旧翻新。就是选用已有的、人们比较熟悉的诗文、故事,加以提炼与改造,融人作者新的思想情感,甚至反其意而用之,用以写当今的时政题材。这是诗词创作中常用到的一种手法。它可以收到别出心裁、出其不意、令人耳目一新的良好效果。例如向世斌先生的《寒士宣言》:

广厦已成千万间,万千寒士莫欢颜。

钻天高耸楼盘价,羞死囊中几个钱。

    当今中国,房价是人们议论的社会热点。以此为题材,写诗的人不少。向世斌完全避开正面议论,抓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句做文章,指出当今“广厦已成千万间”,但万千“寒土”并无“欢颜”,杜甫的美好理想并未完全实现。这就是以旧翻新手法,同样收到抨击楼价太高,超出常人购买力的效果。再如林崇增先生的《孟浩然脑子不开窍》:

欲济无舟枉读书,端居滋味究何如?

仕途不作钱权易,坐老洞庭徒羡鱼

    当今官场搞钱权交易,买官卖官的事例太多了,诗人们写了许多诗揭露、讽刺这件事。林崇增也是完全避开正面描写,采用以旧翻新的手法去写孟浩然。因为孟浩然写了一首五律《临洞庭上张丞相》,后面四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自己想出仕做官、希望张九龄丞相引荐的心愿。林崇增抓住这一点,对孟浩然进行了嘲讽(当然是善意的嘲讽),说他是个书呆子,不懂得官场上钱权交易的潜规则,只能坐老江湖,做不成官。很明显,作者是在借孟浩然讽刺今天官场的腐败。这两首诗都是运用以旧翻新的手法,比起正面的直截了当的讽刺来,看似显得婉转一些,却反而更加深刻有力,且符合古人主张的“讽刺则不可怒张”(见《诗人玉屑》)的要求,富有新意。

    五、顺手牵羊。作者所写的某件事,本与时政大事无关,也无讽刺的意义;写着写着,却突然指向某一时政大事,予以抨击与讽刺。这也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鲁迅先生的杂文中经常用到。请看文竹先生的《辛卯中秋》:

云海苍茫雨意浓,望穿天幕月无踪。

嫦娥亦恨红包小,万唤千呼不出宫。

    辛卯年中秋夜晚,应是赏月的好时光,却被乌云遮盖,月亮一直没出来。这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情景。作者却突然联想到官场乃至整个社会中一种非常恶劣的风气:办事要送红包。红包大,办事快;红包小,办事慢;无红包,办不成事。于是顺手捎带,对这个现象进行讽刺:“嫦娥亦恨红包小,万唤千呼不出宫。”连天上的嫦娥也要送大红包才肯出宫,可见“收红包才办事”这种风气,在人间多么普遍,多么恶劣。再如有位作者写的《读西游记》:

一路西天遭劫灾,百般请得救兵来。

神仙摆下玩猴阵,哪个妖精没后台!

    作者写的是读西游记,前三句概括写唐僧师徒一路所碰到的各种磨难,最后一句突然冒出“哪个妖精没后台”,这就明显另有所指了。确实当今社会,敢于为非作歹的官吏、豪商,以及黑社会的恶棍、地痞、流氓,哪一个没有后台,没有靠山?作者这一问,可谓石破天惊,震撼人心。

    六、强烈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放在一起,作者不加评判,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善恶、美丑,是文学艺术写作中常用的又一手法。它的最大好处是强化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印象深刻。比如媒体上经常讲,某地群众致富了,人均纯收人多少多少,增长多少多少。其实这种数据有的有价值,有的没有多少价值,并不一定能反映该地群众贫富与否的真实情况。请看徐耿华先生的曲《[正宫·塞鸿秋]杨百万》:

    杨村就在黄河岸,十家一姓同根蔓。杨三赚了一千万,邻居九户穷光蛋。杨村出了名,收入平均算,家家都是杨百万。

    作者写得有点夸张,但类似情况确实存在。它说明人们经常讲的发展数字,有些并不靠谱。富的是极少数,穷的还是大多数。上级千万不能单凭这些平均统计数字来作决策。

    农村改革,农民确实得了实惠。城市改革则不尽然。九十年代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许多人靠非法手段攫取了大量财富,而广大工人则是作出了牺牲的。邓世广先生《感事步放翁示儿诗》就涉及到这一沉重而又严肃的时政题材。原诗如下:

官囊殷厚阮囊空,贵贱穷通各不同。

知否芸芸低保户,当年都是主人翁。

    这就是对比,今与昔的对比。当年当家作主的工人,企业改制,被迫下岗,生活无着,如今沦为靠吃国家低保过生活的贫困户。这种对比,显得多么强烈、沉重,令人同情,更令人深思。

    运用对比来写时政题材的好诗还有。范峻海先生的《卖菜翁》:

挑星担月走八方,夏载骄阳冬载霜。

串巷走街三日利,不值大款半勺汤

正如鲁迅常引用前苏联作家爱伦堡感叹世态的一句名言:“一边是荒淫无耻,一边是庄严的工作。”一边是辛勤的劳动,一边是奢侈的享受。社会分配多么不公平,贫富又是多么悬殊。这也是对比手法带来的强烈效果。

 

 

浅谈董必武诗的用典

 

    董老是从黄冈走出去的一位历史伟人,也是当代诗坛上一位有名的诗人。他的诗朴实淳厚,质而不俚,文而不丽,有汉魏之风,深为读者喜爱。

    董老是前清秀才出身,古诗文功底自然十分深厚,对各种历史掌故也很熟悉。因此,董老的诗有一个明显特色,就是常常会引用到许多典故。请看他在1943年3月5日写的《重庆办事处五周年纪念》:

七年犹作抗倭谋,五载渝城强滞留。

乍暖乍寒更气候,忽张忽弛度春秋。

曾闻宋国驱狂狗,莫讶韩生笑沐猴。

学得毛公双字诀,挤钻如意更何求?

    这首诗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董老在重庆的斗争生活,抒发了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满,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颔、颈二联就连用了四个典故:

   “乍暖乍寒”一句,语用宋代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忽张忽弛”一句,语用《礼记·杂记下》孔子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曾闻”一句,涉及到《左传·襄公十七年》中的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叫华臣的大臣,哥哥死后,他欺负侄子年幼,趁机霸占哥哥的家产,杀死哥哥的家人,在朝中也是飞扬跋扈,于是引起了众怒。一天,一只疯狗乱窜到他家,许多人撵着追打,华臣以为是来捉杀他的,赶紧跑到陈国去了。“莫讶”一句引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故事:项羽打进咸阳后,有人劝说项羽定都咸阳,以成霸业。项羽不听,意欲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个人只好叹息地说:“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看来确实如此。”这是在骂项羽虚有威名,其实像个不懂人事的畜牲。《汉书·项羽传》中说这个人叫“韩生”。

    诗词用典,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其实用典是诗词一种特有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引用历史人物故事或经典诗文,能更好地表现出诗的内涵和主旨,有着其他艺术手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董老的诗看,用典起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使诗更加简练。中华诗词,特别是格律诗,在字数和长度上都有严格的限制。力求语言简练,用最少的字词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是诗的基本要求。用典则是达到这种要求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拿董老的《重庆办事处五周年纪念》来说,它所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又联合又斗争的重大题材。当时日寇入侵,国家危亡,本应举国团结,一致抗日。但国民党内少数顽固派总想挑起事端,制造磨擦,借机打击、消灭共产党。因此陪都重庆的政治局势时好时坏,变化不定。共产党派驻重庆的办事处,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必须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这种形势与斗争十分复杂,反复变化,决非一两句话所能叙述得清楚的。董老借用李清照的诗句和孔子的话,清楚明白地写出了当时重庆变化不定的政治气候,以及我党针锋相对、时紧张时缓和的斗争策略。语言十分简练,内涵也十分丰富,可以引起读者对当年许多史实的联想。

    二是使诗更加形象。诗要有形象,要用形象来打动读者,切忌抽象化、概念化。董老的诗,大都与政治紧密相连。如果处理不当,难免出现抽象议论,甚至出现标语口号的倾向。董老很注意避免这种弊病,常常采用典故,把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转变为生动具体、读者可以感知的形象。比如《重庆办事处五周年纪念》的颈联二句,董老用“宋国驱狂狗”的故事来比喻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要将日寇赶出中国的民族革命战争;用“韩生笑沐猴”的故事,揭露和批评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日、真反共的卑鄙使俩。“驱狂狗”与“笑沐猴”是十分具体的动作,与抽象的政治内容联系起来,自然增强了诗的形象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又如写于1947年10月的《晨起书感》,是一首感时抒情之作。当时全国的形势是:人民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蒋介石政府即将垮台,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的胜利,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但是,社会上也有少数所谓“中间派”人士,对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存在幻想,希望他们能够放下武器,停止内战,在中国组建多党政府,实行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和专政。针对这种政治形势,董老在诗中用了两个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举世已看鹏展翅,有人偏与虎谋皮”。“鹏展翅”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与虎谋皮”出自《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后作“与虎谋皮。”董老用“举世已看鹏展翅”,形容全国人民都已认识到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大好形势;用“有人偏与虎谋皮”,批评“中间派”人士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也是将抽象的政治内容转化为“大鹏展翅”、“与虎谋皮”等生动具体的形象,避免了抽象化、概念化的政治议论,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三是使诗更加含蓄。诗贵含蓄,就是苏轼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可咀嚼可回味之处;  忌浅陋,忌一览无余,忌淡而无味。为了做到含蓄,诗人们往往采取用典的办法,将要说的事拐个弯说出来,让读者去思索、去领会。如董老的《次韵和朱总司令出太行七绝四首》。当时朱总司令率领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太行山,到抗日第一线去抗击日寇。这一行动深得老百姓的赞许。他们纷纷送粮食、送猪羊犒劳子弟兵,并送自己的亲人参加八路军,出现了母送子、妻送夫的感人场面。董老在诗中用“箪食壶浆迎道左,欢呼甘与子同仇”两句,将这一生动感人的历史事实记录下来,盛赞了朱总司令和他统帅的八路军。“箪食壶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个典故描写出老百姓对所爱戴的军队热烈欢迎与犒劳的场景。“与子同仇”语出《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它表出了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两个典用在这里,不仅十分允当,而且增强了诗的含蓄性。比起直说八路军怎样为民抗敌,老百姓怎样感激八路军,怎样送子弟参军,确实要含蓄得多,收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再如《闻杜斌丞先生在西安遇害,为长句吊之》。杜斌丞是爱国民主人士,西北著名教育家,  曾向杨虎城提出“联共、反蒋、抗日”的主张。抗战时期,他在成都、重庆、昆明、西安等地,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民主运动,1947年10月7日在西安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董老在诗中赞扬他:“共推国士谋能断,屡作罪言安复危”。这里用了两个典:据《新唐书·房杜传》记载,唐太宗时,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共掌朝政,房多谋略,杜善决断,人称“房谋杜断”;另据《新唐书·杜牧传》记载,杜牧早年就胸有大志,关心国家大事,做幕僚时,不顾位低职微,给朝庭上《罪言》书,对修明内政、平削藩镇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董老在诗中引用杜如晦、杜牧等历史人物的典故,盛赞了杜斌丞有谋略、有决断,敢于就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公开发表自己的主见,给杜斌丞以很高的评价。但这种评价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用典来表达的,因而显得十分含蓄,给读者思索与联想的很大空间。

    四是使诗更典雅。这点很好理解。因为典故大都涉及到历史书籍上的人物故事和经典诗文。从内容讲,丰富深刻;从语言讲,简洁精当。它们有着浓郁的书香气,给人们高雅之感,决无村鄙粗野、浅俚低俗的味道。比如《挽李克农同志》,中间二联:“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李左车。天不慭遗兹一老,人如可赎岂千家”。颔联盛赞李克农的杰出才干,颈联表达对李去世的无比惋惜。由于四句都用了典,而且对仗工整,的确使人感到十分典雅,不禁吟咏再三。

用典确实有好处,不可不用,但又不能多用。用多了,会增加读者理解的难度。因此,历代优秀诗人在用典时很注意三点:一是尽量用人们比较熟悉的典,少用生辟的典;二是将选用的典与自己所有表达的内容尽量融合起来,做到用典而不见痕迹,读者不知典也可以理解诗意;三是尽量有所变化,用其典而不完全就其意,妙在翻意新奇。董老诗在用典时也很注意这几点。他用的典虽多,但大都为读者所常见。比如“兄弟阋墙”、“箪食壶浆”、“与子同仇”、“同心断金”、“鹬蚌相争”、“乍暖还寒”、“一张一弛”、“问道于盲”、“闻鸡起舞”、“雪泥鸿爪”等,只要稍微多读了几句书的人就不难理解。在许多地方他虽然用了典,却做到不见痕迹,使读者浑然不觉。比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挽沈骊英女士》)、“倚树看云身影没,飞鸿踏雪爪痕余”(《宿罗浮山朱明洞忆亡友林伯渠同志》)、“今夜鹿州看明月,得无清皎与延同”(《过劳山寄延安诸同志》)、“河山破碎劳收拾,田土纠纷要试均”(《祝朱总司令六秩荣寿》)等诗句,你知道是用典可以懂,不知道是用典也可以懂。还有些地方用典,董老加以点化,做到另有新意。如《忆王尽美同志》中的“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语用杜甫的“济南名士多”(《陪李北海宴历下》)。杜甫的原意是赞颂包括李邕在内的济南名士很多。王尽美是山东人,邓恩铭1927年任山东省委书记(1928年在济南牺牲)。董老借用杜甫的“济南名士多”,却反用其意,说像王尽美、邓恩铭这样杰出的革命者在山东也并不是很多,用另一种语气赞美了王、邓二人。再如《金门遇陈志蘧诗以赠之》中的“高卧豪情百尺楼”,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一天,刘备同荆州牧刘表、谋士许汜在一起评论天下名士。许汜说他曾投宿陈登家,陈登十分傲慢,自己睡上位床,让他睡下位床。刘备说:“你求田问舍,言无可取,陈登当然看不起你。要是我,会自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在地下,岂止上下床之差?”董老在这里用这个典,赋予了新的意义,从正面肯定陈志蘧同志为国为民,豪情万丈,高瞻远瞩,如立百尺高楼之上,与“群儿争取烂羊头”的有着天壤之别。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当代诗词论坛 | 简繁切换

投稿邮箱:whhbsc@163.com 编辑部电话:027 68880733 地址: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1号 邮编:430077

Copyright © 2012-2014 whscy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