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简繁切换
聂杯风采
第二届聂奖入围作品(论文)登选——金中

金中,文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侨联秘书长。社会兼职:中华诗教学会理事、中华吟诵学会理事。2009年出版《金中博士留日诗词集》(由《与君相爱五千年》《青春现在进行时》《请君贴近我心房》三部构成,陕西人民出版社),创立西安交通大学“国学社诗词班”,义务辅导大学生诗词创作。2010年起开设全校诗词创作选修课。2013年出版《诗词创作原理》《现代诗词评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年出版《日本诗歌翻译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入选由陕西省教育厅实施的首批“陕西高校人文英才计划”。


 

向外国寻找灵感

——论当代诗词题材与表现的拓宽——

 

    如果承认文艺作品应是社会生活全面切实的反映,那么我们就必须同意:在当今这样一个国与国之间交往日益密切的时代,诗词作者有必要将视野拓宽至外国。

    当代诗词目前这方面的尝试,主要集中在对域外风光名胜的描写和国际时事的吟咏上。诗词作者或通过亲身游历,或通过电视新闻报导获悉其内容。可以说都表现的是现代的外国题材。

其实,对于从外国获取创作灵感并不止于这些。首先,在题材上可以关于外国过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歌咏;其次,在表现上可以吸收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本文拟就之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论述。这是因为关于这些方面的开拓似乎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可以引用的作品较少。以自己的诗作为例说明,虽然其本身成功与否有待广大读者的评判,至少我可以非常明确地“招供”出这些灵感的具体出处,以及作品产生的步骤。

    首先是以外国的历史人物事件为题材的尝试。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58年即位后终身未嫁,在位四十五年间使英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强国,可谓一代明主。据说其临终之际呻吟着从前所恋男友的名字。我觉得这个题材很有诗意,作了这首《咏伊丽莎白一世》:

果断拼将处女身,枭雄一代壮英伦。

可怜粉帐弥留际,频唤当年旧恋人。

德国诗人海涅晚年在法国身患绝症穷困潦倒,由无神论者转向为天主教徒。这首《咏海涅》对此进行了咏叹。

青春寰宇耀光芒,文笔才情柔复刚。

漫谱蔷薇百合颂,高呼革命自由章。

梦飞汉堡摇篮地,病卧巴黎墓穴床。

无奈皈依天主去,诗人老境太凄凉。

   《圣经》是西方思想文化的基础,可以说其中蕴含了取之无尽的艺术宝藏。

     他乡奴役终年苦,犹太谁人主?归途千险赖英雄,早在神明当日预言中。

     茫茫红海飞惊浪,此景心头上:春风吹过约旦河,耶路撒冷圣殿祷还歌。

这首《虞美人·咏摩西》取材于旧约《出埃及记》所述摩西带领众犹太人离开埃及返回迦南的故事。

    《咏海涅》中“百合”的“合”字根据其现代普通话第二声发音作为平声字使用。“汉堡”“巴黎”两个外来语地名符合格律。《虞美人·咏摩西》中“约旦”的“旦”字、“耶路撒冷”的“撒冷”二字当平而仄。笔者另有《试论外来语的入诗问题》一文,要旨是:外来语是有感情色彩的,运用在诗词中能为作品增色,处理巧妙能完全符合格律。不过有时也实在难免会有出格情况,对此似应允许一定通融。

隐隐苍凉赞美诗,教堂尖塔暮钟迟。

残霞天际鲜如血,还似耶稣受难时。

这首《梦幻》完全是我脑海中的想象,以耶稣受难为背景。

我从旧约《创世记》所述上帝耶和华趁亚当熟睡之机取其肋骨造夏娃的情节中产生灵感,得了“梦里居然余肋骨,化兹俏丽眼中人”之句,结合伊甸园的故事,构成了这首《前缘》:

凝情相注触前尘,厮守原初忆尚真:

顶礼耶和神帝相,流连伊甸果园春。

  采他青翠宽柔叶,遮你白皙赤裸身……

梦里居然余肋骨,化兹俏丽眼中人!

    一般来说灵感的产生、文学作品的出现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具体事实本身。如以上所引诗例的创作源泉,均为外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或传说。还有一种是来自其它文学作品的影响。文学是一种继承性很强的文化现象,任何诗人作家都不可能不意识到前人的作品。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不过这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再创作。想一想从《诗经》《楚辞》至汉魏六朝诗再到唐诗宋词的发展,其中多少字句和意象等都是继承了前代。外国文学作品中相互影响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中国新诗的产生及发展,外国诗歌起到了巨大作用,如郭沫若之于惠特曼、冰心之于泰戈尔等。

中国的传统诗词由于自身积淀深厚,在世界诗歌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基本上只是在其内部进行了传承与发展。一千年来传统的、封建的抒情方式及表现手法已走到尽头,现已不能全面切实地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极有必要注入新鲜的血液。到目前为止,当代诗词创作还基本限于仅把一些外国的新词新事写进而已,尚未达到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程度。如果我们承认外国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优秀的文学作品,那么我们的“国粹”传统诗词,也绝不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有必要向外国文学开放,吸收其养分。

外国文学往往是了解外国历史和文化风情的重要窗口。

冬天!……农夫兴高采烈地

乘着雪橇初试刚积雪的道路,

他的马儿一边嗅着雪,

一边欢快地跑着碎步。

全速前进的篷橇飞驰着,

把一片松软的积雪犁开,

车夫坐在雪橇的驭座上,

穿着皮袄,扎着红腰带。(《叶普盖尼·奥涅金》冯春译)

普希金的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特有的冬季风情。出于对之的憧憬,

我作了这首《读普希金》:

蜗庐闲诵希金诗,盛夏汗流如雨时。

安得身乘雪橇马,奔驰旷野俄罗斯!

下面这首《巴比伦河边犹太人歌》取自圣经题材。公元前六世纪,耶路撒冷为迦勒底王国所陷,犹太人尽被掳至巴比伦。

黯然垂泪异邦河,国破伤心旧恨多。

清玉诗琴悬柳树,孤高只奏自由歌。

转结句的直接出处则是拜伦的诗句:

On the willow that harp is suspended,

  Oh Salem! its sound should be free;

(< BY THE RIVER OF BABYLON WE SET DOWN AND WEPT >)

竖琴悬挂于柳树之上,

          哦,撒冷!其歌声当为自由之音。 《我们坐在巴比伦的河边哭泣》

(注:本文以下所引用英、日诗均为笔者自译)

而拜伦这首诗又来自于旧约《诗篇》第137篇《以色列人被掳的哀歌》: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

      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

      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

    笔者目前从事日本的和歌研究。和歌是以日语57577音形式表现的日本传统诗,虽然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中国文学的影响,但其精神底韵还是与中国诗词有异。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作品由于注入了近代精神,呈现出一种全新缤纷绚烂的世界。

君かへす朝の敷石さくさくと雪よ林檎の香のごとく降れ

清晨,

送你回去的石子路

沙沙作响。

雪花呦!

如苹果的芬芳般下吧!

这是日本近代杰出诗人北原白秋在飞雪的清晨与其情侣分别时所作。日文中“さくさく”一词,既指踏雪而行的沙沙声,也能产生嚼苹果时清脆口感的联想。苹果在西方文学中常作为性爱之象征。这首诗作的下句“雪花呦!如苹果的芬芳般下吧!”真是奇拔,简直如同表演语言魔术一般。我以格律诗句将之表达为“为君愿乞纷飞雪,犹带芳馨苹果香”。取其纯洁与浪漫,将题目设定为《初恋》,在前文中进行铺陈,构成了这首七律:

窈窕音容浅淡妆,柔情似水觉清凉。

触肤胸底敲金鼓,分手心头奏乐章。

滚滚江河双乳燕,茫茫天地一迷羊。

为君愿乞纷飞雪,犹带芳馨苹果香。

    笔者从日本当代年轻和歌作者横山未来子的

いつまでも日日は続くと思ひゐて君に未完の言葉告げ来つ

我想无论到什么时候,

日子

都将持续,

于是向你来诉说

那未完的话语。

这一作品中得到触发,产生了“时光宇宙都无尽,爱意对君歌不完”的诗句。以之为抒情高潮构思了这首《爱意》:

翘盼佳期眼欲穿,相思潮海涨漫漫。

临风倩影柔杨柳,着雨芳容艳牡丹。

一体兼萦真善美,双生共度乐哀欢。

时光宇宙都无尽,爱意对君歌不完。

其中“一体兼萦真善美”之句,则来自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05首中的:

Fair, kind, and true, have often lived alone,

Which three till now never kept seat in one.

美、善、真往往各茕居一方,

至今朝这三者终永聚一堂。

    通过与外国文学相比较可知,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爱情作品多表现忧愁伤感的情调,缺少明亮色彩,蕴藉含蓄有余而热烈欢快不足。从外国文学中能吸收具有现代精神气韵的爱情表现。

    以上所举为笔者受外国诗歌影响的例子,以下再举从外国歌曲中获得灵感的诗例。一般来言,大众歌曲的歌词同诗歌相比属于亚流文学,整体上有庸俗浅薄的一面。不过其中也确实有一些好作品,本身就是一首平白易懂的优美抒情诗,抓住了当代人的生活情感,拥有着广泛的爱好者。我们对于大众流行歌曲不能一概嗤之以鼻,不妨从中获取参考,对于当代诗词的创新也许会起到积极作用。李白的诗作就从六朝民歌中吸收过不少成分。

    日本当代有一位非常出色的歌手佐田雅志(さだまさし),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大量清新优美的抒情歌。笔者尤为喜欢其《歌紡ぎの小夜曲(纺歌者之小夜曲)》之作,全篇翻译如下:                              

我愿把爱的歌曲 献给那心上的人儿

献给那位疲倦得 忘却了笑容的人儿

要是小夜曲 能象小鸟那样飞翔

愿它从月圆的窗前 飞入你的梦乡

将我这难以言表的单相思

编织成一首菲薄的歌曲

愿你在明天清晨 重新焕发起生机

 

我愿把爱情的梦想 传给那心上的人儿

告诉她经受创伤 越能变得坚强

要是小夜曲 能象吉他一般歌唱

请你来到月圆的窗前 为我聆听

    将我这难以言表的单相思

今天又来编织成歌曲

愿这首小夜曲 能有一天传到你的胸房

 

将我这难以言表的思念

    每天都来编织成歌曲

愿这首小夜曲 能有一天安睡在你的胸房

    在这首歌曲的影响启发下,我作了《抒情小夜曲》一诗。

清辉窗下盈盈女,遥寄深情深几许!

柔如细柳醉东风,浓于芳草吸春雨。

欲将此意对伊传,奈何难吐为言语。

唯做孜孜一纺工,织我相思千万缕。

协奏融圆吉他声,合作清凉小夜曲。

愿此歌声达彼心,再萦皓月弥天宇!

中间部分基本是将原歌词表达的意思进行了敷衍。“织我相思千万缕”的“思” 字谐音“丝”,这一双关手法在六朝民歌中常见,同“纺工”的关联更为密切。

日本有位极红的女歌手宇多田光,年轻一代无人不知。其代表歌《Automatic(不知不觉)》中有

Its Automatic

にいるだけで体中くなってくる

这是不知不觉,

只要你在我身边,我全身就感到发热。

这样的歌词。我觉得这个意思很有激情,从中得了“瞬间何故胸潮沸?缘自伊人到近旁”之句。设定为情侣约会的场景,构思了这首《DATE》:(注:date,英文口语中“约会”之意)

跋涉相思路漫长,将迎幽会美辰光。

看钟疑惑千分过,搔首踟蹰四面张。

炽燥田原接甘雨,冰严林莽沐骄阳。

瞬间何故胸潮沸?缘自伊人到近旁。

    笔者阅读当代诗词作品,常在钦佩作者中国文学功底深厚的同时,也不免生出其精神气质依旧过于传统之慨。构成其作品的文学背景,似乎只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东西。当然作者绝非没有接触过外国文学,只是这些知识没有充分发挥在其诗词创作中。

    对于开拓当代诗词,将题材扩展到外国,以及从外国文学中获得表现上的参考和启迪,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这是我们受惠于时代之处,这些内容肯定是古人无法想象,他们的作品中绝对没有的。

    当代诗词作者首先在思想上应该承认所有的国家都是地球大家族的成员,外国同中国一样,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学素材。应了解外国的地理历史和风土文化,广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在可能的情况下充实外语能力。因为诗歌作品,一经翻译往往只剩下干瘪的意思,其韵味只有在原文中才能充分体得。其次在创作时放开手脚,大胆地将这些外国的养分活用在诗词中,以写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洋相结合的全新作品为目标而努力。


 

“童话诗”的成功与界限

――评刘庆霖第二诗集《掌上春光》――

 

    刘庆霖于2002年刊行其第一诗集《刘庆霖诗词》(中国文联出版社,以下简称“第一诗集”)后,于2006年又推出了《掌上春光――刘庆霖诗词第二集》(中国文联出版社)。《掌上春光》以这四年间的新作为主,另外还选录了第一诗集中的部分作品。在编排上,由第一诗集以绝句、律诗、词、古风的体裁分类,改为以军旅篇、山水篇、咏物篇、田园篇、杂咏篇之题材分类,较为细致。可以说,《掌上春光》并不是第一诗集的单纯延续,而是包括第一诗集在内的刘庆霖十多年诗业之总结。

    刘庆霖近年来日益受到诗词界的关注。他借鉴新诗的表现手法,提出“旧体新诗”的理念并运用在创作之中,走在了当代诗词创新的前沿。以《掌上春光》为对象,全面分析刘庆霖诗作的特色,评价其成功与不足,对于当代诗词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

    《掌上春光》中的佳作、佳句比比皆是。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五光十色的意象令人眼花缭乱。作者刻意打破常规的思路,诗作明显呈现“新奇”的特色。总的来看,表达自然宇宙中的万物一体是其主要构思。

    这一构思又可归纳为两种形式:一是作品中有“我”出现时,表现我与大自然之间的沟通交融。这里既有我向大自然的沟通,如:“扯来夜幕披身上,时有繁星落梦中”(《军队拉练 》)、岸边小憩峰为枕,不觉浪花飞满襟”(《松花湖杂诗 》)、一抱白云沾五指,蓦然回顾手成山”(《过五指山》);也有大自然主动与我的交融,如:峰穿迷彩身边立,共染秋霜站哨来”(《故乡边境行之一 》)、桦枝新绿岗亭外,知有春风为我回”(《哨所旧事 》)、“春色卵生脚窝里,山花应忆我来时”(《雪中登磐石仙人洞峰 三》)。“欲寻一叶板,冲浪下千峰”(《长白山行吟 四》),极具动感;“龙潭待我已千年,一见相拥肩并肩”(《十二上龙潭山 六》),何其亲切!

    二是作品中没有“我”出现时,则将自然界的物象人格化,表现大自然中物物之间的沟通交融,如:“一半朝阳收拾走,还留一半酿佳诗”(《吉林雾凇 二》)、 “野花鞋被风穿走,山雨悠悠赤脚行”(《夏意》)、芦苇梢头开雨翼,高粱秆上筑风巢”(《乡村即景 》)、屋脊旁边云朵睡,天堂隔壁雪莲开”(《西藏杂感 》)。

    这一构思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使用新奇的比喻。其中以“如”“似”等字引出的明喻如:“春山画谁能裱,溪水琴我欲弹”(《烟峦独坐 一》)、“万木梳云鬓,此间谁在理春头”(《十二上龙潭山 五》)、“日边霞天张网,欲捕人间秋正肥”(《波萝湖之秋 三》),以“是”“作”等字引出的暗喻如:“天山我雪鬃马,塞外从戎久未还”(《望博格达峰》)、“山烟囱田炕,可知谁在卧风尘”(《过磐石烟囱山》)。有的暗喻直接将本体与喻体合为一处,如:“草里蘑菇蚂蚁伞,池中荷叶青蛙床”(《杂感 》),有的则更简洁地压缩为两个字,如:胸壑存溪谷,眉林歇鸟音”(《夜宿莲花山》)、“云帐散成虹雨露,春巢飞出夏秋冬”(《题长白山石壁 》)。

    其次是使用出人意表的动词将事物进行串联,如:半枝花蕾插头上,一罐月光手中”(《乡村即景 》)、“大角湾中海轻,肩头时有浪花”(《阳江大角湾海浴抒怀》)、“林间坐到夕阳晚,撩起黄昏看杏花”(《白城包拉温都赏杏花 三》)、“阳光啄食空巢雪,知有春莺飞欲回”(《十二上龙潭山 二》)、“蝶衣沾走杂花色,大块春光拍翅飞”(《十二上龙潭山 七》)、“叶笛声声惊雁起,湖襟飞过一排秋”(《波萝湖之秋 二》)。

    当新奇的比喻与出人意表的动词结合在一起时,则构成一种“奇幻”的效果。“提起林襟轻抖动,半天鸟语乱花风”(《松花湖晨起 一》),妙趣横生;“蝉语一声无梦扰,蝶书两页有花翻”(《浣溪沙·游莲花山》)打破一般的蝉声扰梦、蝶翅扇花的思路,故意反方向言之;“夕阳映水成金剑,我欲提携守隘关”(《故乡边境行之三 一》),上句用暗喻将水中倒映的夕阳奇拔地比作“金剑”,是第一重打破常规的飞跃。下句再大胆地想象要持这一“金剑”作为守关之器,是第二重飞跃。读者的思绪完全被诗句牵住,简直难以预料后面又会蹦出什么精彩。  

    此外,将抽象的思念、诗思以及无形的山韵、声、光、香、梦等写得生动具体、活灵活现,是刘庆霖诗词中另一种多见的构思。如:“从今不拟缘情赋,叠起相思月里藏”(《军营抒怀 二》)、“采回山韵皆原始,挖得诗思俱野生”(《松花江畔农家小住 》)、足迹移交新战友,背包捆起旧歌声”(《老兵复员》)、潭边消酒夜微凉,掬罢清辉坐石旁”(《中秋前夜龙潭山赏月》)、花香躲在苞芽里,忽被春风翻出来”(《捉迷藏》)、“伐得乡谣作炭薪,点燃童梦为篝火”(《下乡过中秋 二》)。

    这些精彩奇拔的诗句显然得益于作者从新诗中获得的养分。笔者在以前关于刘庆霖第一诗集撰写的评论《空灵创作的得失——评刘庆霖诗作》(《全国第十八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中,用“空灵”一词对其特色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来,“空灵”也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从古至今的很多诗词都可谓之“空灵”,此词针对刘庆霖诗词特色的概括力似乎并不强。笔者认为刘庆霖的以下诗作尤具特色:“踏雪悠悠杨树坡,穿林喜鹊唱冰河。攀枝欲到高桠处,掏得夕阳金鸟窝”(《黄昏农家记事 一》)、“绿风拐进小河湾,春是农家邮递员。对折蝶书何处寄,淡香一片菜花间”(《信使》)、“我家黑板碧空藏,书满星词共月章。晨起太阳来执教,擦光夜色写霞光”(《黑板》)。这种以天真的童心表现一种童话式世界的思维,是以上列举的刘庆霖诗词诸构思及表现手法内在的精神底蕴。因此,笔者想用“童话诗”一词来概括刘庆霖“旧体新诗”的主要内涵。当然,这一称谓并不意味着就是刘庆霖诗作的全部。

刘庆霖“童话诗”的成功,无疑是当代诗词的一个亮点。对其任何形式的冷漠或轻视,都是失之公允的。

香稻扬花风暗助,高粱拔节月偷听”(《浣溪沙·故乡行 二》)、“梨花邀雪商量白,杨柳贿风先自青”(《春日述怀 二》)、“夕归松臂接衣帽,晨起风梳理鬓丝”(《山中小住》)、“误食月钩光满腹,偶眠莲帐梦多清”(《野塘鱼》)等童话诗句,在整体淳朴的刘庆霖诗作中又别具一种典雅的风韵。

在对《掌上春光》所取得的成功感到钦佩之余,也不禁萌生出了一些遗憾。笔者明显地感到:作者过于倚重“童话诗”的模式,将其作为了创作的主要思路,忽视了抒情方式的多样性,要写出好诗并非仅只“童话诗”之一途。《掌上春光》同第一诗集相比诚然取得了很多进步,“童话诗”技巧运用得更加纯熟广泛。但是笔者在关于第一诗集的评论中所指出的“为了避免诗作流于平庸,刘庆霖极力地求新求奇,似乎没有意识到在空灵之外还有重拙一途”,有待“加强客观描写,加强作品的重厚感”之缺陷依然存在。能否对其改进,是刘庆霖诗词今后发展的关键。

如前所述,将声音写活是其诗作中的一个常见构思。读到第一诗集中的“脚踏两行乡韵,身背半篓歌声”(西江月·与庆文弟村西踏雪)、“拾起莺声垄上行,携回花信枕边阅”(学诗五周年忆)、“枕过春山留梦迹,担回溪水有蛙声”(春日抒怀 其二)等诗句,我们会觉得非常新鲜。在《掌上春光》中,这一构思出现的频度极高:鸟声如锯木,断续落幽香”(《与友松花湖畔饮酒》)之比喻奇拔;“蛙声硌脚田间路,荷锸夕阳逢钓人”(《农家杂咏 》)之诗句将作者步行在田间小路时听到蛙声忽吃一惊,觉得那蛙声就来自脚边,怕一迈脚就不小心踩着青蛙,不由得放慢脚步,寻声探寻青蛙的踪影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用简洁的七个字写得活灵活现。像这样的诗句自然精彩生动。可是对于“头枕鸟声山径卧,手中一叠杏花风”(《白城包拉温都赏杏花 》)、“谁家挖菜归来女,提一花蓝布谷声”(《春韵》)、“牧童捉得蝉声去,草帽携将鱼篓归”(《乡村即景 》)、着露虫声浮脚面,摇风树影动衣裳”(《中秋前夜龙潭山赏月》)、莺语染成莲叶色,蛙声粘满稻花香”(《农家杂咏 》)、“霜峰五色随风走,染向亭边犬吠声”(《金秋题牧野亭 一》)、“佛寺半悬崖壁外,禅声多落鸟巢中”(《登山西悬空寺》)、“娇娇三五谁家女,手捧浪花泼笑声”(《松花湖杂诗 》)、携得一螺千里外,从今夜夜枕涛声”(《别海口诸诗友》)等诗句,感觉构思大体相似。单独抽出一首也许会觉得有趣,而放在整个诗集的背景中来看则使用过多,有刻意为之、自我复制之嫌。读过第一诗集之后,对于该构思的新鲜感降低。新奇的表达初见时的感动日久会褪色,只有能耐得住反复诵读才是好诗。《童年生活剪影》组诗由三首绝句构成,前两首的转结句分别为捆星背月归来晚,踩响村头犬吠声”(《冬天打背柴》)和提篮钻树林间觅,拾起蘑菇破土声”(《夏日捡捡蘑菇》),并排在一处让人感觉麻木,第三首的转结句是“抓鱼一串手提去,泥上深留小脚丫”(《放学路上抓鱼》),这样的写实白描反倒让人觉得新鲜自然。

“童话诗”的思路需要考虑通篇配合的问题。《西藏杂感》组诗第一首远处雪山摊碎光,高原六月野茫茫。一方花色头巾里,三五牦牛啃夕阳”的结句出色,视觉效果鲜明。作者在其《浅谈我的“旧体新诗”》一文(收于《中华诗词》2004年第8期、《全国第十八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选》及《掌上春光》)中指出“三、四句是倒装句,意思是夕阳下,三五牦牛在花头巾一样的草地上啃草。第三句是特写也是空间,第四句是近镜头同时还是时间,这是运用了影视中常用的‘蒙太奇’剪辑手法和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可见“一方花色头巾里”之句是用来指代草地的借喻手法。读者单看原诗能否作如是理解有疑问,因为其后的“牦牛”和“夕阳”都是实写。此句点明“草地”,改为一个用“如”“似”等字表达的明喻便于传达本意。

“平湖饮罢坐峦看,浩淼清波大野连。荷叶翻风香细浪,芦花着雨湿轻烟。穿云雁欲飞回水,食草羊能啃到天。莫使村童吹牧笛,夕阳打盹马兰边”(《查干湖夏望》)。这首律诗的尾联运用了“童话诗”的思路,“打盹”一词的口语化风格与颔联的精致典雅不协调。这一点与通篇气韵取得统一的《军马》一诗相较很明显:烟雨苍茫西复东,边关万里散蹄风。金鞭抽打骨犹劲,玉垒消磨心更雄。守得夜空食星草,驮将日月建天功。柳营一梦身安在?化作高山披雪鬃”。

更重要的是,“童话诗”本身在艺术高度上是有其限度的。

《高原军人》组诗的小序为:“1993年第3期《解放军画报》刊登了喀喇昆仑山顶哨卡的一组照片。其中,神仙湾哨卡海拔5380米,是真正的‘屋脊之巅’,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驻兵点。1990年12月,一次巡逻途中,战士王建平的皮帽子被大风刮跑了,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下,时任排长的陈全新将自己的帽子硬是塞给了小王。结果返回部队后,陈排长的大半个耳朵被冻掉了。此诗谨献给所有驻守在高原的军人们。”三首诗作分别为“高原营帐触天襟,耕月犁云亦可闻。夜里查房尤仔细,担心混入外星人”、“一年三季雪封门,乱石嶙峋难觅春。风冻鸟声浑不啭,巡逻更上一层云”和“头顶蓝天脚踏云,苍鹰做伴峰为邻。岩边站哨凝眉久,白雪飘来花满身”,均是“童话诗”思路。但是最能给予读者以心灵震撼的,当数小序中讲述的排长舍己为人的故事。设想假如杜甫知道了这一情节,定会用一首长篇古风来构思,对于前后经过进行细致的刻画。遗憾的是作者没有。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诗作中没有丝毫触及,三首小诗的内容同“高原军人”之大题材相较太轻太轻!这里需要的是对人世中的严酷定睛凝视并将其书写为诗句的力量。

《荒山植树行》组诗的小序为:2005年4月16日到21日,参加吉林省军区组织‘百连万亩荒山绿化活动’,到前郭县东三家子乡植树,几百顶帐篷在荒山下支起,数千人拥向荒山。然而,条件是十分的艰苦,前期遇上了沙尘暴,后期遇上了连雨天,帐篷四周几乎是一片汪洋,民兵们白天上山植树,夜里住在又潮又冷的帐篷里,令人感动万分,故以一组小诗作为纪念。”从中我们不难想象荒山植树那既艰苦又热烈的场景。诗作由六首绝句构成,分别是“朝云瘦尽瘦犁农,丘壑榆姿伐欲空。一夜风吹沙似浪,春山荒到鸟声中”、“挥师瀚海是雄兵,沙暴卷旗新露营。地铺潮时梦俱湿,面尘厚处草能生”、“精兵八路压山隈,旗向荒沙深处围。昨日尘埃终落定,狂飙也惧大军威”、“知时春雨净尘埃,晓上荒山植树来。手捧杏苗培沃土,他年掌上有花开”、“枯叶蝶飞沙岗横,阳春四月草难生。从今山植军衣色,迷彩服中听鸟鸣”、“无溪山里月朦胧,生态平衡胸壑中。植向心头一片绿,更移春色上眉峰”,转结句同样均为作者惯用的“童话诗”思路。我们不应满足于这六首小诗的精巧,其评价应同荒山植树”之题材本身的分量相较才能做出判断。显然,这些诗作没有对荒山植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艰苦与热烈从正面进行深入的描写刻画,缺乏铺陈的力度。正是“童话诗”的思路削弱了该题材所应有的魄力与感动。

对此笔者不由想到了陆游《过灵石三峰》中的绝句:“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陆游面对峻高奇伟的灵石山峰,觉得将其写入一首短短的小诗,有令其受屈之感,显然诗作之体裁以长篇古风才合适。当获得诗词创作的表现素材之后,选择适当的篇幅、体裁和决定如何表现是先于具体文字推敲的首要问题,即判断是用绝句、律诗、词抑或古风来容纳自己的感动,是从正面还是侧面来描写等等。霎那间的感动适合用短小的篇幅点到为止,留下余韵;大的感动要用长篇体裁,从正面细致铺陈。“童话诗”以奇思趣想取胜,适于表现山水、咏物、田园等生活化题材;同时也正因其童话,对于表现重大深沉的题材由于缺乏必要的深刻严肃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而难以胜任。《高原军人》和《荒山植树行》组诗典型地反映出“童话诗”的限度:只能进行闪展腾挪而非正面搏斗,流于小机巧而非大智慧。“怀揣公款乐悠悠,走罢杭州走广州。堪笑鄱阳湖里雁,年年自费北方游”(《杂感 》)、“无端陪会上层楼,顿觉时间慢似牛。一脸公文台上坐,三杯茶水腹中流”(《陪会》)。《掌上春光》中少有的两篇社会题材的诗作止于幽默诙谐的层面,缺乏作为讽刺所必要的深度和力度。

    大凡艺术创造活动无不涉及两方面要素:一是对传统的继承模仿,一是个人之独创。中国的传统诗词由于积淀深厚,历史至今的大多数诗词作者停留在对于传统的继承模仿上,独创部分较少。刘庆霖主要从新诗中吸收学习,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独创方面,使其获得成功,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总的来看,刘庆霖诗词的古典积蓄还不算深厚,这是因为作者为了求新而特意回避。对于传统诗词吸收得少,故而能够摆脱其束缚。现在的课题是:在《掌上春光》之后如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既是刘庆霖自身的切望,也是诗坛对于刘庆霖的期待。

新诗表现自由,能够开拓传统诗词之空白自不待言。刘庆霖一直以来保持着阅读大量新诗作品的习惯,足见其目光独具和勤奋。不过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样的钻研方式。新诗毕竟没有经历时间的考验,水平良莠不齐,关注其中的精品即可。作为诗词作者,似不必对每月每天衍生出的大量作品一一细读,就像用不着长时间地定睛注目时钟的秒针一样。将腾出来的宝贵时间、精力,用于对传统诗词经典的钻研尤为必要。“童话诗”类似绘画中的写意,有待加强作为基本功的写生训练。锻炼用“童话诗”之外的思路,进行富于深度、力度的创作。由于摆脱传统而获得第一阶段的成功之后,下一步恰需要相反地回归传统,以谋求新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走回头路,但绝不意味着回归平庸、泯灭自己的特色,而是为下一步飞跃作准备。有了传统诗词的扎实积淀,不仅创作思路可以丰富多样,而且再写“童话诗”也将获得进一步提高。今后诗作若还是停留在现阶段的“童话诗”层面,只能说是数量的叠加,而非质的飞跃。

其实,同第一诗集相比,《掌上春光》中的写实及传统诗词要素已经有所增加。第一诗集《九八抗洪》组诗中的“山在沉浮堤在晃,小船行走树梢上。两江水汛月为传,报纸荧屏皆白浪”和“三军列阵示情怀,风雨如磐一字开。遥见长堤迷彩色,莺飞误认柳林来”二首在《掌上春光》中分别修改为了“暴雨连天挟闷雷,洪峰呼啸似山摧。土沙不足抵挡处,将士身躯是子堤”和“洪峰过后散阴霾,小憩三军堤上排。遥见如林迷彩色,莺飞再度放歌来”,可以看出作者力图加强写实成分的努力。“护田暗夜自提灯,未向人间索薄名。却幸车家陪学子,一时照亮读书声”(《萤火虫》)一诗用了车胤囊萤代灯的典故。我们一般常说,当代诗词不要过于用典,造成晦涩难懂。但对于刘庆霖,恰恰希望其适当地用典,以增强作品的传统要素。从啼晓鸡柴垛,修巢燕屋梁”(《访友人山庄》)、“数犬吠人窗外雪,一猫待鼠灶边箩”(《旧日农家记事》)等诗句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古诗句法的学习。《掌上春光》中缺少了第一诗集中的古风长篇,但具有研习(非“沿袭”)古典性质的《浣溪沙》词作明显增多。“中酒京华宴,归眠府外楼。虫声床脚起,月色枕边流。雨落梦中夕,风吹心上秋。半生半漂泊,沧海一扁舟”(《秋日客居京城有感》)写出了在刘庆霖诗作中罕见的人生的苦涩。《拟山居》《浣溪沙·拟归钓》等题材的存在,说明伴随阅历的增长,作者的精神底蕴已经有逐渐向传统诗词回归的迹象。

    当代的诗词作者对于诗词复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需要不断地超越自我,向更高更远的“大诗人”的目标攀登。只有表现当代人思想生活的佳作、力作不断涌现,才能标志诗词创新获得真正的成功。这是异常艰巨的目标,需要倾注诗词作者毕生的刻苦钻研和人生体验。刘庆霖的诗词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质,期待其新的佳作、力作问世!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当代诗词论坛 | 简繁切换

投稿邮箱:whhbsc@163.com 编辑部电话:027 68880733 地址: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1号 邮编:430077

Copyright © 2012-2014 whscy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