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简繁切换
荆楚校园诗教
新潜江全国诗教工作

全国诗教工作(杨州)会议经验材料

 

让诗词之市名片更亮丽  为文化名市建设添风采

——关于巩固发展“诗词之市”成果的工作汇报

潜江市人民政府

 

潜江市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现为湖北省直管市。这里既是古楚文化发祥地之中心区域,又是红色革命老区。境内有东周楚灵王所建的天下第一台——章华台遗址群。从古至今,潜江“济济之多才,令湖山增色”。古有楚相孙述傲、宋绍圣元年状元毕渐等俊杰;近现代有辛亥和民国元老、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李书城、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两兄弟,无产阶级女革命家、新中国第一任监察部长钱瑛,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泰斗曹禺等英才。改革开放以来,潜江的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小龙虾之乡,“2011年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等。20077月,中华诗词学会授予我市“诗词之市”荣称,为潜江再增光环。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巩固发展这一成果,作为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着力探索“诗词之市”名牌效应,彰显诗词文化功能的新路子,努力让“诗词之市”扩展内涵,扩大影响,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深化认识,提供保障,营造巩固发展成果的良好环境。

巩固发展诗词之市,是政府之为,是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亲自抓在手上。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深化认识:诗词文化是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独特艺术魅力、丰厚的精神营养及蕴藏的多种激励人的价值理念,对于启迪人的心灵,培育高尚情操,弘扬中华美德,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因此,自中华“诗词之市”挂牌以来,市委、市政府即从组织、领导、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为市诗词楹联学会的工作与活动,为诗词文化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一是珍视“诗词之市”荣誉,把巩固发展成果,繁荣诗词文化当着党政领导的一项重要责任,作为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园林城市”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写进了市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市委书记朱汉桥同志在多种场合、在做客人民网时,多次亮出“诗词之市”的名片。市委、市政府曾召开巩固发展诗词之市成果动员大会,对各地各部门提出了相关要求,并确定了分管领导。市内新闻媒体经常宣传、报道诗词楹联学会活动及诗词文化发展动态。从而形成了领导和社会关心、支持诗词文化的共识与上下联动的局面。二是在经费上给予保障。五年间,市财政共拨发诗词楹联学会工作及项目经费40万元,社会赞助20余万元。三是重视、支持各类诗词文化活动的开展。如2009年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联通杯”诗歌大赛时,市委书记朱汉桥同志向颁奖会发了贺信,市“四大家”部分领导出席会议并为专刊题词;2010年举办“曹禺杯”全国诗歌有奖大赛,市政府拨专款15万元,并致函邀请《诗刊》副主编李小雨、省内著名诗家担任评委,又以市政府名义举行了盛大颁奖会;今年4月,市诗词楹联学会向市委、政府提出编撰《诗意潜江》大型古今诗集的报告,政府及时拨出专款10万元;为放歌我市农垦系统改革发展的成就,诗词楹联学会拟定组织采风和创作活动,此举得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洪思同志及农垦局的热情支持,他们亲自参与组织协调,一批咏赞农垦系统的诗词在城内诗墙上登载后,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农垦系统欣然为学会赞助6万元。

今年4月,由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诗词学会会长罗辉同志率领的“诗词之市”复检组到潜江进行“回头看”,全省各“诗词之乡”派员参加。省诗词学会在潜江举行了“巩固诗词之乡(市)成果”现场交流会。会前,市委、市政府八位领导签发迎检报告,并拨款10万元用于接待等工作。市政府秘书长亲自安排会务及调用车辆等事宜。会中,市“四大家”在家的领导分别参与接待或陪同,王玉梅副市长作汇报。检查组通过参观城乡、机关、学校等现场,听取汇报,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衷心感谢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诗词学会长期对我们的关心与指导。

二、健全网络,培育阵地,推动诗教活动稳步有效“五进”。

积极开展诗教,稳步推动诗词“五进”,是巩固发展“诗词之市”成果的重要目标。为此,我们把诗词网络和阵地建设摆在优先的位置。在创建诗词之市活动中,市委、政府两办曾发文要求各地建立市诗词楹联学会分会。挂牌后,又针对少数地方尚未落实的状况,由市委宣传部负责督办。目前,市域各镇、办事处、管理区、机关、学校,已建分会(或诗社)30个,都有班子、有办公地、有一定经费、有定期诗刊;学会会员已增至千余人;诗教和诗词文化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正在逐步扩伸范围,目前已达20多所中小学,一所大专,2个社区,5家机关,10多家企业,多个区、镇、处,呈现水乡诗花遍开之景观。一些单位从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如市园林三小已成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市实验小学、外国语学校正在申报中;市教育部门广泛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编印了《中华诗词中学生读本》、举办了三届中小学生清明诗会,与市诗词楹联学会共同选定5所中小学和职业艺术学院为诗教基地。市仙桥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已有占职工人数三分之一的百余诗词爱好者,其诗化、美化环境被诗家称之为“化工厂是画工厂”;市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出资、安排办公室扶持诗词楹联学会市直分会,产出了大量讴歌“三农”的作品;市区金陵社区在南门河游园建筑百余米长的诗墙,吸引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后湖农场十余年领导带头,职工参与,诗词楹联活动异常活跃,近200米长的诗墙成为农场的风景线,如此等等。市委、市政府有领导亲临现场,在赞赏中大力倡导文化精神、文化自觉,要求有关部门加以宣传、推广。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扩增诗词文化的社会效应力。

巩固发展“诗词之市”的成果,最终是为了让诗词文化同其他文化一道,发挥引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引导,并保护诗词楹联学会及创作者、爱好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积极性。几年来,我市诗词楹联学会凝聚广大诗歌爱好者,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坚持为改革、发展稳定鼓与呼,既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弘扬了时代精神,服务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受到社会广泛赞扬。——在我市举办第二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时,学会相应举办了“曹禺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与文化周互动,宣传了潜江;在我市举办第三届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时,学会编印了《虾乡诗韵》的诗歌形式,宣传了龙虾的文化内涵及经济价值;学会即将编辑出版的《诗意潜江》,更是览古颂今,全方位放歌潜江的历史和现代辉煌;在新中国六十华诞,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的喜庆中,学会组织诗歌大赛、咏唱会等,振奋了人民精神;学会为“三农”、为国土、国税、环保、电信、企业的许多专题创作,均体现了服务社会的宗旨。随着诗词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潜江的知名度、诗词文化效应力也随之扩增,全国和省内不少文学界、诗词界的知名人士前来潜江指导。李文朝、晨崧、林从龙、星汉、李小雨、田禾、侯孝琼等数十位大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佳作,留下了赞声,这给了我们很大的精神激励,更增强了我们繁荣和发展诗词文化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四、创新思路,突显特色,坚持用团队精神引领学会

学会尽责,把巩固发展“诗词之市”成果,作为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与目标,努力让“小团体”办大事,这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条件。我们十分赞赏我市诗词楹联学会在实践中形成的“团结、奋进、创新、奉献”的团队精神。尤其是学会有一位热衷诗词文化的名誉会长,全力把关、定向、协调、引领;会长黄辅忠可谓殚精竭力,全身心投入,主动争取领导 ,为学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市长张桂华同志对此多次给予赞扬。同时,学会始终坚持“政治与艺术并融、继承与创新并进、个性与共性并存、创作与实践并重、普级与提高并轨、旧体诗与新诗并茂、新韵与旧韵并行、老者与少者并力”的办会指南,在诗词文化活动中突显了如下特色:一是“两翼”共腾飞。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说:“旧体诗词和新诗是诗之两翼,应该各扬其长,各美其美,共同创造诗歌的辉煌。”我市目前没有诗歌学会,只有诗词楹联学会。鉴于旧体诗词与现代新诗同根同源,学会将旧体诗与新诗纳入共同研究,共同繁荣的职围,将现代新诗爱好者吸取为会员,在学会领导成员中,现代新诗代表者就有4人,在《笔架山会刊》辟有《新诗专页》,旨在促进旧体诗词、现代新诗共同繁荣,这被媒体称为“潜江诗歌现象”。二是老中青三结合。在市诗词楹联学会9名正副会长、一名秘书长中,有4位是中青年人,增强了学会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多艺组合,将诗词与民歌、书法、美术、舞蹈、曲艺等融会,形成诗歌与多种文艺种类结合的文艺形式。四是多渠道开展文企(机关)联姻。从学会主动找“对象”,到“对象”主动找学会,产生了文化互动,学会与企业(机关)各得其益的双赢效果。有的“联姻”还是领导牵线。如学会会刊与烟草专卖局合办,该局每年出资2万元,就是市长张桂华亲自打的招呼。在“联姻中”学会收获了信赖与服务社会的喜悦,也收获了20余万元的赞助。五是培养人才,孕育精品。学会通过多渠道培训、研讨、讲座与市老年大学联合开设诗词班、采风、交流等,逐步提高了队伍素质,旧体诗词和现代新诗艺苑中涌现了一批在市内外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作者,300多首诗词、新诗被省以上各类文艺刊物采用;出版各类诗集25部,其中学会名誉会长程家弼一人共出版3集。他花六年时间用旧体诗词形式著作的《诗话皇帝》(30余万字,诗话皇帝254个),先后有10多家省内外新闻媒体报道推介,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晨崧先生在《序言》中说:“这无疑对诗词的繁荣是一个不寻常的贡献。”为促进全市文化繁荣,鼓励文艺团体和个人多出成绩、多出精品,市政府决定设立600万元的曹禺文化奖励基金。

我们虽然为巩固发展“诗词之市”成果做了一些工作,但与时代要求和先进单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借这次全国诗教经验交流会的东风,虚心学习各地的成功经验,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采取新的举措,加大包括诗词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力度,让“诗词之市”这张名片更加亮丽,为文化名市建设增添风采。

最后,我们诚邀中华诗词学会领导、各地诗家到潜江做客,给我们的工作以更多的指导。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当代诗词论坛 | 简繁切换

投稿邮箱:whhbsc@163.com 编辑部电话:027 68880733 地址: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1号 邮编:430077

Copyright © 2012-2014 whscy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