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简繁切换
荆楚校园诗教
赋校园以诗情 予童年以诗意
 

赋校园以诗情 予童年以诗意

武穴市实验小学 

德育不是说教,也不是灌输,而应是感染与熏陶。1998年以来,我们大力开展以古诗词诵读为主要内容的历史人文教育,把诗词特有的韵致、内涵和意境,融入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努力让学让在高雅的文化熏陶中长知明理,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同时也探索出一条“素质=人文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特色育人之路。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湖北省示范学校”、“湖北省中小学综合实力50强学校”等。

一、营造诗教氛围,优化诗教环境

古诗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确保其持续稳步地推进,就必须优化诗教的整体环境,使教师乐于接受,使学生乐于诵读,使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乐于参与。

1、开设诵诗课程,规范诗教管理

诗教不是国家课程,因而在课程地位上稍现“先天不足”。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努力建立多重保障机制,使诗教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一是做到有教材保障,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教师集体攻关,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作品中精选出适合小学生诵读的部分编印成册,经过多次修改,我们编辑出一本选诗360首的《诗林撷英》,并将其作为诗教指定教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近年学生的优秀诗作汇编成一本《倾听花语》诗集,供全校学生欣赏。为了方便学生诵读,便于教师、家长辅导,诗教教材中的每首诗除注有汉语拼音外,我们还做了简要清晰的注释和说明。二是做到有时间保障,我们将古诗诵读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定每天晨读的前二十分钟为全校古诗诵读时间,各年级每周安排了一节古诗诵读课,并且列进了课表,写入了学校的课改方案;与此同时,我们还大力提倡语文课堂设立“诵诗驿站”的作法,提倡并鼓励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推行“一课一诗”的诗文互补式教学。三是做到有经费保障,学校每年初都要对诗教经费进预算,单独列支,对诗教成绩突出的教师和诗词诵读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付出劳动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助,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

2、建好诗教阵地,营造诗教氛围

我们坚持“让校园处处有诗”的原则,力求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出浓浓的诗词诵读氛围。我们在校园最醒目处开辟了“经典诵读台”,分为“每日一诗”、“每日一句”、“每日祝福”三个板块,每天提供名诗、名言和学生自写的祝福语供师生吟读。我们还在学校的每幢教学楼外墙上悬挂了韵文句式的名言,在教学楼的内走廊上张挂着精美的古诗词字画,每间教室里开辟古诗词园地;学校还建造了一块独具特色的诗书画长廊,不定期地张挂学生的诗书画品作,使其成为学校最靓丽的人文景观。为了配合古诗文诵读的宣传和氛围营造,学校的小广播站、校报、橱窗、班级板报、校园网都开辟了古诗文欣赏专栏,就连食堂的餐厅里、绿化带和植物园内,我们也以一些名言名诗来代替那些纪律条文,从而真正实现“墙壁说话、花草传情”,学校已形成“人人诵读,处处诗声”的局面。

2、吸引家长参与,优化外部环境

为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我们大力倡导家庭读书,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激发出家长参与热情。首先是建立了学校、家长、学生联系制度,定期印发《家校共鉴》,全方位记录学生在诗文诵读活动中的成长轨迹,并通过校报及问卷的形式,引发家长对古诗诵读的关注,力求带动一大批家长参与到诵诗活动的思考与研究中来;其次是组织诵读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组织大型诵诗会活动,敞开校门,让市民参与和观摩。每逢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学校都要精心编排诵诗节目参演,在全市人民中展示我们的诗教效果,以实际成绩扩大诗教的影响。

二、开展诗教活动,活跃校园文化

活动是活力的源泉。丰富多彩的诗教活动是确保学生诵诗热情的前提。为此,我们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赛诗、演诗、写诗活动,为学生打造广阔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诵诗的乐趣,增强诵诗的积极性。

1、不拘一格“赛诗”

在我们学校,诵诗不仅是学生每周、每天必须温习的功课,甚至每一节课都能听到琅琅的吟诗声(我们倡导“课前一首诗”,与课前一首歌相映成趣)。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赛诗活动。一是结合学校的“校园吉尼斯”挑战赛活动,评比学校的“诗词大王”,以诗词背诵绝对数量最大者胜出;二是在每周“七星擂台赛”中设立“诵诗星”,以单位时间诵诗数量多者胜出;三是举行看画、听音乐的“联想诵诗”比赛,以联想贴切、诵诗流利者胜出;四是举办“诗词连句接龙”比赛, 诗词文学常识比赛,主要考察学生的诗词综合修养;五是每学期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诗词汇报演出活动,以班为单位,集中展示班级学期的诗教效果。

2、进入角色“演诗”

我们认为:诗不仅可供吟诵,也可以作为表演的素材。因为,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故事,或托物言志,或借古讽今,或壮思抒怀。有的雄壮豪迈,有的婉约缠绵。因此,我们大力倡导边吟边演的诵诗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演”中记忆、“演”感悟、“演”中陶情。作为一所在人文教育方面作出整体探索与实践的学校,我们在组织学生“演”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多种素质进行综合训练:一是实现“诗书联姻”,让学生在诵诗时做到边诵边写,用毛笔将诗句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二是实现“诗画联姻”,要求学生在吟诗的同时将诗的意境画出来;三是实现“诗武联姻”,即让学生边练武术边吟诗;四是实现“诗乐联姻”,我们已经开办了古筝、二胡、葫芦丝、横笛等民乐特色班,在集体诵诗会演中,我们总是组织部分学生进行配乐伴奏,同时还穿插一些舞蹈,使古诗焕发出音、形、色的魅力。200610月,我们自编自导的诗词诵读节目《乡国情怀》在省第七届“黄鹤美育节”中,夺得一等奖,并被选至在央视少儿频道,向全国播放。

3、鼓励创作写诗

学生的诗词修养不仅在于能背诵多少古诗,也在于能够在语言环境中用诗和语文创作中写诗。为使诗教工作更富实效,我们要求教师要积极调动情趣,打破神秘,鼓励全体学生创作诗词。让学生体会创作的乐趣。近年来,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多个写诗、投稿的平台,一是适时将学生的诗作在班上朗诵,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定期选出优秀习作张贴到报刊栏或学习园地中。二是学校成立了“青青草诗社”,承担了市内惟一诗词专业杂志《广济诗词》的编辑任务,在校报《校园先锋》上开辟了“青春芳草园”专栏,专门发表学生的诗作。近三年来,全校师生共创作诗词2000余首,对联300余幅,在各级杂志上发表诗词200余首,并有80余篇获奖。学校教师中35人被吸收为武穴市诗词学会会员,8人为黄冈市诗词学会会员,其中1人为理事,2人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三、追求整体效益,挖掘诗教功能

经典古诗都是美的承载,其句美悦目,音美悦耳,意美悦心,因此,古诗文诵读无疑是育人的良好载体。近年来,我们以校园诗教为抓手,深入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伴”活动,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篇,在诵诗活动中长知明理陶情,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办学品位。

1、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积淀学校的灵魂

精神是团队品质的映射,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学校精神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一所学校的内在灵魂。我们将发展之路定位为“科学与人文并重,经典与时尚同行”。正是基于这一定位,我们才大力发掘古诗词教学的育人功能,打造学校人文教育的“名片”。“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学校也是一样,确立了古诗文诵读的特色以来,使校园里处处流淌着诗的气息:目之所及,名诗经典比比皆是;耳之所闻,“诗”声琅琅,时而慷慨,时而低沉,抑扬顿挫中尽显读者诗心诗情。在古诗文的濡染下,儒雅的气质在师生的身上正逐渐有所体现,班风班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课堂上,活动中,校园外,经常会注意到一些同学在特定情境触发下,经典诗文脱口而出,书香校园正在悄然形成。

2、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呵护学生的成长。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依赖于健康的文学作品的熏陶。“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们认为:诵读古诗文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因此,我们把诵读古诗文作为让学生明理的重要手段, 比如让学生背诵《游子吟》教育学生爱父母尊长辈,背诵《长歌行》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发奋学习;背诵《赤壁怀古》教育学生胸怀祖国等,在融亲情、友情、爱国情于一体的古诗文诵读中,让学生感受风云气、体验悲悯情,抵制消极颓废情绪的侵袭,为学生精神补钙,促进学生生命的茁壮成长。

3、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文诵读作为一门文字学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其本身的使命和功能。每学期末,学校教导处都要组织专班对全校学生进行古诗诵读达标测评活动,规定低年级学生每学期新背诵古诗词不少于20首,高年级学生不少于30首。如今我校毕业的学生,一般都能背诵古诗300首以上,多的还能背诵500首。学生在古诗文诵读中,不仅学习了许多经典名句,对一些文学大师、文坛轶事也有所了解,在学生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引经据典的“点睛之笔”。对于学生自主萌动出动笔试写的激情,我们给予充分的保护和科学引导,使一批学生如一棵棵稚嫩的幼苗在诗歌园地破土而出。

8年的古诗文诵读实践,促进了学校办学声誉的不断提升,学校先后承担了武穴市、黄冈市诗教现场会,接待了来自黄梅、红安、江西、黄石等地的领导、教师、作家、诗人的参观和访问。学校自编自演的诗、书、舞节目成为市内大型演出活动的保留节目,多次为日本、香港等友好访问团和省教育厅、财政厅等领导作精彩演出,为宣传武穴文化、创建文化武穴,为传承中华古诗词艺术作出了贡献。今后,我们将继续义无反顾地把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把这项铸人铸魂的文化善事坚持下去,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开出绚丽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当代诗词论坛 | 简繁切换

投稿邮箱:whhbsc@163.com 编辑部电话:027 68880731 地址: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1号 邮编:430077

Copyright © 2012-2014 whscy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