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简繁切换
荆楚校园诗教
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想

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智慧结晶。人类在文明发展漫长进程中创造形成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思想理念和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意志内在的灵魂血脉和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本保障。而只有经过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才能形成的文化传统,则是继续保持和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修养、统一全社会思想行为的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其思想内涵与表现形式都有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创新的突出特点。一方面,它们都经过长期的历史汰选和反复的实践检验,理念或行为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人们自觉接受,世代习传,创造性地发扬光大,由此潜移默化地形成自觉的“传统”。一方面,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又不断地创新求变,不断地丰富发展,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存在方式、表现形态多姿多彩而又层次分明。传统文化多以“具象”载体为主,内容深广,从探索自然奥秘的知识积累,到推进人类文明的实践体验,或理论、或实践,多层多面,诸如典章文献、组织制度、思想著述、文学作品、民风民俗之类。文化传统则是富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原则性色彩的社会“行为”表现。诸如“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方式,“关注现实”、“关切民生”、“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等等。

有学者以传统文化为“器”、文化传统为“道”,指出其“形而下”、“形而上”的不同,大体近之。二者内在联系紧密,“器”与“道”虽然层次有别而互为表达,都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文化基础。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永远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内容,永远是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历朝历代都必须认真对待而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伐、社会动荡,前朝文化面临绝境,遂有各取所需,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孔子习周易、研周礼、选诗经、注春秋,开坛授学,创立了以仁学、礼学为根本的儒家学说,不仅光大前代传统文化,而且深刻影响后世社会发展。

秦并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却“焚书坑儒”,为世诟病。汉代注经以承先学,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和确定国家文化主导,既利于统一全国人们的思想行为,又利于强化社会管理机制。魏晋老庄盛行,且佛入中土,形成“儒、道、释”三教并行的文化格局,遂使唐宋相继倡导“三教互补”,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总体稳定。元明清继承多于创新,而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中原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成为维护皇权统治的重要支撑。

近代以来,列强入侵,西学东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受到强烈冲击。虽然有识之士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却不能扫除人们心中的迷惘。“五四”运动则加剧了部分人群对“至圣先师”精神崇拜的疑惑,而文化大革命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推向崩溃!

以史为镜知得失。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梦想,使人们认识到文化的“软实力”与内含的“硬能量”,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在民族振兴中无可替代的极端重要性。进入21世纪,国家制定了文化强国战略,提出建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对重树传统文化权威,恢复文化信仰和思想崇拜,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意义重大。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中国最具优势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源泉,更是国家发展的珍贵战略资源和巨大的思想库与智慧源。适应时代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需要,做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当代阐释,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汲取精华,丰富内涵,服务国家决策,促进人类文明,学界义不容辞。

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科学严谨。在摸清楚、理清楚、说清楚的基础上“返本开新”,综合统筹文献整理、资源发掘、重点突破、科学阐释、规律探索、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风引导、传播运用、实际效果等等,做到言之成理、出之有据,有征必引,无征不信。

要强化国家观念,关注社会现实,着眼未来发展。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当代阐释作为文化强国和新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尤其是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工程,确实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挥作用。

要提高思想境界,开阔学术视野,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阐释同推进世界和平和谐、推进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结合起来,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深入了解中国结合起来,同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互动结合起来。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而“经世、治世、淑世”是历代学人着力追求的人生目标。两汉经学、宋代理学、乾嘉小学,都从学习、整理、研究传统文化和积极发扬前代文化传统起步,实现了理论的创新突破,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当代阐释,必将促进人类文明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杨庆存)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当代诗词论坛 | 简繁切换

投稿邮箱:whhbsc@163.com 编辑部电话:027 68880733 地址: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1号 邮编:430077

Copyright © 2012-2014 whscy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