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华诗词事业的复兴历程、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在广东惠州“海内外中华诗词高峰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李 文 朝
(二0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
各位诗家、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五月的南国,千里莺啼绿映红,诗情画意醉和风。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在这美丽的巽寮湾,来自世界五大洲诗词界的朋友们,带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弘扬传统文化的诗词梦,欢聚在美丽的惠州,以“中国梦·诗词梦”为主题,就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华诗词如何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走向世界,创作出更多更好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展开广泛讨论,共商振兴发展诗词文化大计。这是中华诗词史上一次空前盛会,必将对全球中华诗词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会议研究确定的这一主题,我汇报一下自己的初步理解与认识:
一、关于当代中华诗词事业的复兴历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唐宋诗词为代表的中华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曾经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骄人的辉煌。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功垂青史。然而,由于当时个别领导者思想上的形而上学和民族虚无主义,中华传统诗词一度被作为封建主义残渣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不过这条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打不死的神蛇,在经历了被打击和冷落之后,顽强地开始复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闻一多先生曾经发出“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的感叹。特别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以其传统诗词创作的伟大实践,为传统诗词走出低谷、走向复苏开辟了道路。1945年在重庆国共谈判期间,毛泽东一首《沁园春·雪》轰动朝野,彰显了传统诗词惊天撼地的艺术魅力。1957年《诗刊》创刊,发表了毛泽东诗词十八首,昭示着传统诗词逐步复苏,并开始走向新的时代。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人们以鲜花和诗歌,而且主要是旧体诗为武器,纪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充分展示了传统诗词的时代感和战斗性。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华诗词真正挣脱了“左”的羁绊,催生了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到1987年5月31日,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成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成立大会上的祝辞中指出:“过去,我们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全国性的诗词组织。现在,把这个空白补起来了。”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高度重视中华诗词传统文化,强调中华诗词博大精深,呼唤创造更多更好的“当代诗句”。习近平同志在弘扬中华诗词和传统文化上更是率先垂范,把画意诗情引入伟大的中国梦,并亲赋《念奴娇》,引领新风骚。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揭开了中华诗词走向复兴的新的一页。中华诗词学会第一任会长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文化名人钱昌照同志。第二任会长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同志。第三任会长是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著名诗人、书法家孙轶青同志。第四任即现任会长是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同志。2010年5月31日至6月2日,中华诗词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出现任领导班子。李长春同志、刘云山同志都发来了贺信。马凯同志、陈奎元同志等领导出席了大会开幕式。我们有这样一个共识,中华诗词学会虽然是个社会组织,但不同于一般的文学雅集,是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的中国作协系统的唯一文学社团。它事实上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诗人词家和诗词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团结引领海内外诗词界开创社会主义时代诗词新纪元、弘扬和促进中华诗词事业繁荣发展的崇高历史使命。2011年9月7日,隶属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中华诗词研究院正式成立,填补了我国国家编制体制内没有一个专门从事诗词研究机构的空白。马凯同志出席了揭牌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研究院,两个机构,一个目标,共同为振兴繁荣中华诗词事业不懈努力。就在10天前的5月12日,中央宣传部王世明副部长亲自邀请中华诗词学会相关领导和诗人词家代表在中宣部机关召开专题座谈会,促进主流宣传教育与中华诗词文化有效结合。大家就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等指示精神,共同研究确定了让传统诗词文化参与到主流舆论宣传阵地,在时代大舞台上唱大戏,展风采,焕发魅力的具体措施与落实方案。对推动激活传统诗词文化元素,并融入当今思想文化的社会主流,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当代中华诗词事业的复兴进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不仅中国大陆各地的诗词组织、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诗词组织和广大的诗词爱好者们,也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例如90多岁高龄的美籍华人、二战时期飞虎队队员谭克平先生,多年来热心中华诗词文化,不仅在海外积极传播诗词文化,而且热情支持赞助内地的诗词活动。为了表彰他为中华诗词事业做出的贡献,《中华诗词》杂志还设立了“谭克平青年诗词奖”。还有香港的林峰先生、澳门的冯刚毅先生、台湾的林恭祖先生、马来西亚的黄玉奎先生等,都为中华诗词的振兴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可以说是海内外诗人词家和诗词爱好者大家的共同辛勤耕耘,才使得今天的中华诗词园地百花争艳,欣欣向荣。
二、关于当代中华诗词事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华诗词事业已经走出低谷,经历复苏,走向振兴,初现繁荣。中华诗词事业的总体形势很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社会影响总体上看,诗词队伍空前壮大,诗词活动空前活跃。目前,全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特区以及绝大多数市(地)、县(区)级都有诗词组织,中华诗词学会现有个人会员22000余名,团体会员260个,其中各省、市、自治区诗词学(协)会均为中华诗词学会的一级团体会员。加上各地各类诗词组织成员和广大诗词爱好者,中华诗词大军已有两百万之众。据不完全统计,海外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中拥有诗词社团组织。诗词活动活跃,出现了实力强劲的“海外诗词兵团”,已成为海内外传播中华诗词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海外诗词组织不断涌现,影响广泛,如中国香港地区的香港诗词学会,台湾地区的停云诗社,美国洛杉矶的四海诗社,纽约的吟龙诗社,加拿大多伦多的晚晴诗社,法国巴黎的欧洲龙吟诗社等。此外,南美洲的巴西、澳洲的澳大利亚、非洲刚果等国家及地区的华人也在积极推动诗词组织的成立与壮大。从五大洲来看,凡有华人、汉语存在的地方,就有中华诗词的传播、创作和吟诵。仅举两例:在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心重视下,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研究院都作为主办单位之一,联合中华书局、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移动共同举办了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这次大赛主要通过手机短信、彩信、飞信以及网络等途径征集原创诗词作品。大赛自2012年9月28日正式启动,于2013年1月底结束投稿。仅几个月时间,累计短信参与总量达1.29亿人次,平均每天有近24万人参与此项活动,这在中国的诗歌传播史上是一次空前的盛事。2013年10 月美国纽约诗画琴棋协会举办二十周年庆典活动,仅10月12日的庆典晚宴就有七百多人参加,足见中华诗词的魅力和影响力。再从全局上看诗词作品的数量,《中华诗词》杂志(1994年创刊时为季刊,1997年改为双月刊,2003年改为月刊)每年发表作品4000首左右,文章36万字左右。据粗略统计,国内现有诗词期刊850多种,以平均每年3期、每期发表诗作300首来计算,每年可发表76万首,还有各类报纸和各种正式、非正式出版的诗集,扣除重复部分,全国纸质媒介发表的作品,每年发表量可达近百万首。加上中华诗词学会网站和其他各类网站以及个人博客上的网络诗词作品,更是难以尽数。当然仅仅诗词作品数量繁多并不能代表诗词事业的繁荣,但至少可以说明社会参与面比较广、群众积极性比较高。
二是在提高方面,主要是加大实施精品战略的力度。中华诗词学会已经连续组织了五届两年一度的“华夏诗词奖”评奖活动。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中国作协组织的“鲁迅文学奖”评奖,也开始吸纳传统诗词作品参评。学会从2006年开始,编辑出版《中华诗词文库》。《文库》是一个诗词系统工程,包括近代以来诗词创作、诗词理论、诗词活动重要文献汇编,当代诗词名家个人作品专辑和各省市区(含港、澳、台)诗家及会员作品合集。目前已出版80多卷。我们还从2012年开始启动了编辑出版《当代中华诗词集成》大型资料汇集工程。《集成》时间界定是1949年10月1日至2012年底63年间在世的诗人词家所写的当代诗词作品,目前,各省市区都积极响应,抓紧组稿,有5个省已经初步完稿。
三是在普及方面,主要是大力推进诗教工作。我们把诗词普及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诗教工作会议。我们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并从诗词活动的实际出发,确定了“着眼国民诗教——着手校园诗教——着力社会诗教”的总体架构,大力推进诗词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各地的诗教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乡风民俗改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为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文化软实力,与中华诗词学会联合创意,作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推行了创建“诗词之市”、“诗词之乡”、“诗教先进单位”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实践探索也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首肯。从1995年中华诗词学会评定福建省南安县贵峰村为“贵峰诗村”以来,经过地方政府申报,省、市、自治区诗词学(协)会推荐,中华诗词学会考察评定,截至2014年2月底,全国共有“诗词之市(州)”15个(其中“诗词之市”13个,“诗词之州”2个);“诗词之乡”136个(其中县、县级市、区106个,乡镇30个);“诗教先进单位”131个(其中大学7所、中学48所、小学48所,机关及其他单位28个)。这些先进典型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了诗教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和中华诗词事业的普及。我们还认真贯彻中宣部等中央六部委文件精神,积极指导开展传统诗词朗诵、演唱等活动,诗词入乐(音乐)也取得积极进展,推动了中华诗词的传播与普及。
在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心重视下,我们还注意加强同中央电视台的联系,推动诗词上电视。中华诗词学会网已与中国网络电视台联网,实现了2013年春节前在央视网络台开办诗词栏目的阶段性目标。目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已组成专门的摄制团队,投入人力、物力抓紧筹备开播,预计很快可以和观众见面。中华诗词学会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华社合作,联合制作百集电视大型公益专题片《诗词中国》,于2013年4月正式启动,目前首批20集已拍摄制作完成,后续摄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全国一些地方电视台、报纸、网络等有的已开设了诗词栏目,有的正在积极筹备开设。
四是在诗词理论研究和诗词评论方面,成果比较丰硕。我们坚持每年一度举行诗词理论研讨会,到今年已举办了27届。据统计,共发表论文1810篇,约877万字。同时,我们还举行了一些专题研讨会,就当代中华诗词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讨,以发挥诗词理论对诗词创作的指导作用。全国各地的诗词组织(包括港、澳、台地区)每年都举办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诗词理论研讨活动,推动和引导诗词创作健康持续发展。
五是在扩大诗词交流方面,成效比较明显。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大诗词与书法、绘画、戏剧、音乐等姐妹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联合,我们已组织成立了中华诗词学会书画委员会,对外称中华诗书画委员会,由书法大家、诗词大家沈鹏先生为主任;同时成立了中华诗词学会音乐委员会,对外称中华诗词音乐委员会,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任主任。我们已成功组织了多次纪念性诗书画大赛和当代诗词作品吟唱会。二是我们加大两岸三地以及海内外华人之间的诗词文化交流。先后多次与香港、澳门诗词界举办诗词学术活动。2006年和2009年,中华诗词学会与福建省龙岩市联合举办了两届“海峡两岸诗词笔会”,与台湾近百名诗友共同采风。2011年12月,中华诗词学会参访团赴台湾访问交流,获得圆满成功。2006年和2008年,中华诗词学会和日本汉诗学会吟诵团两次在北京联合举办诗词吟唱会,扩大了中华诗词影响,增进了国际文化交流。我们还同美国纽约诗词学会开展诗家互访,进行诗词交流。
三、关于中华诗词事业发展的未来展望
党的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号召,为中华诗词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东风和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扎实推进中华诗词事业的全面振兴与繁荣。对中华诗词事业未来发展的愿景展望,我主要讲以下三点:
(一)、科学认识与把握未来中华诗词的社会定位与文化价值。纵观未来的全球发展,有两个趋势日益明显:一是全球化与多极化并行发展;二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相伴而生。可见,多样文明与多元文化是未来中华诗词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在这种多元文化生态环境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和精髓,必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品牌,而参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这就是说,只要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时代需求,中华传统诗词不仅能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大潮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而且将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格局中,中华诗词的社会定位与文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弘扬中华诗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建党100周年、建国100周年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总体目标的内在要求。从总体发展愿景上看,中华传统诗词虽然不再像唐宋时期那样在社会文化领域独领风骚,但却依然有特殊永恒的艺术魅力而独具风采;虽然不会成为社会工作的中心,但却会影响社会工作的中心,例如军委总政治部就把弘扬中国历代军旅诗词作为培养当代军人战斗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央宣传部把诗词文化引入主流宣传教育阵地;虽然不会主导社会生活,但会渗透社会生活,其民族文化的基因和精髓作用,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中华诗词的未来发展,充满文化自信。
(二)、把诗教这篇经典文章作新、宏伟文章作大、基础文章作实。据报章杂志记载:1988年,欧洲有75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宣言中讲到:“最近500年,世界进步很快,源于欧美的科技进步;今后的500年,人类要活得有尊严的话,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到东方孔子的文化教育中去。”(转引自孙轶青《开创诗词新纪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当然,今天的中国实行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但作为儒家经典的诗学和诗教,却依然显示出其客观的真理性和鲜活的生命力。2500年前,孔老夫子就明确指出:“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可见,“诗教”概念的原宗本义是“以诗教人”,即用诗中所蕴含的道德、意志、情感等人民大众易于接受的美学力量,来教化人心,提高素质。从近二十年来我们指导开展诗教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中华诗教在当代社会文化坐标系中依然占有重要位置:中华诗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文化兴邦的重要支撑。所以,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按照2011年中华诗词学会扬州诗教会议确定的总体思路,认真抓好诗教工作,营造全社会重视传统诗词文化的良好氛围,巩固、完善、提高“诗词之市”、“诗词之乡”、“诗教先进单位”的创建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诗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诗词新人。要广泛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社会媒体,积极宣传普及诗词知识。
(三)、中华传统诗词要在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中谋振兴,求发展,促繁荣。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的方针,已经写入《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切实可行的。要坚持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统一,在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中,紧紧扭住实施精品战略不放松,努力催生精品力作。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中华诗词研究院和新成立的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通力合作,通过理论引导、大赛催生、骨干带动等多种形式,力求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当代诗词精品力作,推出社会公认的当代诗词名家。要把走向大众的路子拓宽、走实,让诗词艺术和诗词文化走遍城市乡村,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百姓生活。要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华侨、华人中的诗人、诗词社团以及国际友人中的汉诗爱好者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努力扩大中华诗词的海外影响,为推动中华诗词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国内各地的诗词组织之间也应团结协作,在普及诗教、实施精品战略、加大诗词宣传力度等方面通力合作,取得新成果。要加强与新体诗、歌词、民歌、儿歌、散文诗等诗体以及音乐、书法、绘画、楹联、辞赋、吟诵等团体的联系与合作,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比翼齐飞,共促繁荣。要积极推进中华诗词走进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和各种新兴媒体,努力营造中华诗词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生动局面。
不当之处,请各位方家、诗友批评指正。
谢谢!
投稿邮箱:whhbsc@163.com 编辑部电话:027 68880731 地址: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1号 邮编:430077
Copyright © 2012-2014 whscy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